伴隨著一項項賽事的結束,北京冬殘奧會已接近尾聲在本屆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上,中國代表團創造了有史以來最佳戰績這些承載著運動員光榮與夢想的奧運場館在盛會結束后將會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在北京冬奧場館的設計之初就有了答案
一直以來,奧運賽后場館利用都是世界性難題可是,中國在冬奧會場館興建之初便重點考慮如何解決賽后再利用問題北京冬奧會場館的利用計劃是在賽后真正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服務于廣大人民的冰雪運動正如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總規劃師張利所說,奧運場館的賽后利用是要讓場館從為超人即專業運動員服務轉向為常人服務
服務于冰雪運動卻不局限于冰雪運動,北京冬奧場館的獨特設計為賽后場館的再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
對于普通冰雪愛好者來說,專業性強危險性高的專業賽道并不適合對此,北京冬奧設計師們充分考慮了普通冰雪愛好者的運動需求,力爭在保證場館專業性的同時,也能滿足廣大冰雪愛好者的冰雪體驗以雪游龍——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為例,賽道預先設計建設了青少年出發口,培養青少年滑行,在380度螺旋彎北側設置一大眾體驗出發口,將賽道垂直落差由專業運動員的121米降至40多米,雖降低垂直落差卻不降低滑行體驗,有利于保障普通滑行者安全而國家跳臺滑雪中心的冗余設計,在大跳臺和標準跳臺的兩側都做了自上到下貫通的臺階,更是基于賽后綜合利用的考量賽后,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將繼續承擔冬季滑雪,夏季徒步等戶外運動,讓民眾獲得更加完整且豐富的運動體驗
同時,由于目前我國個別雪上項目民眾普及度與參與度都不高,這也是設計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因為僅靠專業的冰雪運動,冬奧場館很難實現賽后的充分利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北京冬奧場館的設計采取了不同策略,使場館可以兼顧服務于冰雪運動和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比如,雪如意的頂峰俱樂部設置多功能空間,出挑的部分可供更多游客漫步,游歷,后端可進行會議,論壇,展覽等聚會性活動6000人看臺的中間是一個標準足球場,除了可以舉行球類項目比賽,還能舉辦文藝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設計師們為了吸引賽后游客,別出心裁地提出了2.5小時理論即人群從步入冰玉環到游覽完雪如意,冬季兩項中心,越野滑雪中心,整個停留時間如果能達到2.5小時,那么這個場地就極有可能在賽后作為文旅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游覽觀光。環球時報: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建筑的意義何在?在您看來,東西方文化有什么本質區別?。
我們相信賽后冬奧場館可以經受時間的考驗,真正成為由超人到常人,服務中國冰雪運動發展。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