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鋤頭扛雪板 冬奧就在家門口
 日前,45歲的張延峰在滑雪場滑雪。
日前,河北崇禮太子城村搬遷安置小區,村委會立起了寫著太子城的大石頭。
日前,李果搬遷后的新家里,他和妻子王秀桃。
日前,張林的新家中,幾個老鄰居湊在一起下棋。
大彎,小彎,犁式轉平行教練一遍遍做著動作,站在旁邊的張延峰覺得自己學會了坐上纜車,爬上雪道的頂端,往山頂上一站,腳下的雪道卻讓她再次卻步,真正自己滑的時候,心里頭還是犯怵
45歲的張延峰,學滑雪的時間不長,不久之前她還是北京市延慶區沈家營鎮八里店村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農忙的時候種玉米,農閑的時候在家照顧孩子,老人,偶爾出去爬爬山那時候,她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穿著滑雪服,在高級雪道上風馳電掣般地滑下來
故事1
山里農民成了滑雪教練
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位于延慶區張山營鎮如今在張山營鎮,到處都能看到冬奧元素,彩繪,宣傳畫,標語,經營冰雪器材的商家
但冬奧的影響,遠超出了張山營一個鎮子的范圍比如張延峰學習滑雪的滑雪隊,隊員來自延慶各個鄉鎮,其中大部分是農民,來自延慶區張山營,八達嶺,舊縣,香營和永寧滑雪隊的全稱是海陀農民滑雪隊
這支成立于2017年的滑雪隊,目前有28名隊員,預備隊員68人,已經有30人獲得了國家職業滑雪指導員證書。
滑雪隊的成立,起于偶然隊長郎恩鴿是張山營鎮張山營村的村民,原本是一個深山里放羊的羊倌,養著300多只羊
申辦冬奧成功后,郎恩鴿賣掉了家里的羊,開始尋找新的事業只在小時候玩過的滑雪,成為了他的選擇之一
召集了幾個從小玩到大的小伙伴,找了一家滑雪場,他們真就練了起來這些從小在山里長大的孩子,童年的所謂滑雪經歷,并不能給真正的滑雪帶來多少幫助,但至少讓他們對冰雪更熟悉,也更熱愛
如果沒有冬奧這個契機,他們不會走上職業滑雪的道路,只會把滑雪當成一個愛好。
2017年底,瑞士滑雪聯盟派教練在延慶開展培訓,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的他們,被列入培訓隊伍之中,得知有幸受訓,郎恩鴿和隊員們興奮得一整夜沒睡著覺。
訓練緊張而繁重,整個培訓期,他們要熟練掌握基本的滑雪技能,并達到可以教學的水平那段時間,這些原本干慣農活的人在雪道上摸爬滾打,不知道摔了多少回最終,培訓結束時,有11個隊員通過了考試,獲得了滑雪教練指導員一級教學證書
山里農民,成了國際教練這是當時村里傳得最廣的消息
此后,越來越多的隊員加入了隊伍他們中,有社工,有來自村里的大學生,也有普通的農家主婦比如張延峰,她家里有6畝地,主要種玉米,每年4,5月份整地耕田,施肥播種,一直到11月份顆粒歸倉,黃澄澄的玉米堆滿院子農閑的時候,張延峰則在家照顧老人,孩子,為他們洗衣做飯,過著一個農村主婦最普通的生活
她看過滑雪,那是帶兒子去雪場的時候,兒子在雪道上滑,她站在山下遠遠地看遠處雪道上,從山上順勢而下的滑雪者們只是視野里的一個個小點兒,她總要仔細辨認哪個是她的兒子
裝備不便宜,但她也沒有辜負這些裝備在滑雪隊中,張延峰是年紀較大的隊員,也是入隊較晚的隊員,因此她訓練的時候總比別人更勤奮一點兒如今,她已經可以很自如地控制自己,在雪道上滑出想要的路線
故事2
太子城與新社區
參加滑雪隊幾年來,張延峰每到農忙的時候,還要回到田里,操持6畝地里的農活兒對她來說,村子還在,地還在,農活兒,就一直還在
遠在河北崇禮區的李果則有些感嘆,搬到城里已經好幾年,生活條件變得更好了,但從小長大的村子,卻很難再回去了。
今年72歲的李果,原本是崇禮區四嘴臺鄉太子城村的村民太子城位于崇禮冬奧賽區的核心區,冬奧場館建設啟動后,就整體搬遷到了縣城
日前,新京報記者在崇禮區一個名叫清河花園的新社區中,見到了李果,當時他正要帶著孫子去打疫苗。
清河花園小區是冬奧啟動后,當地村民搬遷安置的小區,整個太子城村的村民,基本上都住在這個小區里作為村里年紀最大的老人之一,李果是這里的名人
打完疫苗后,孫子繼續上學,李果則經常回到太子城村舊址附近,看看當初家鄉所在的地方。
70多年前,李果出生于太子城村那時候,村莊還是一個大山深處封閉的小村,交通不便村里的人們去一趟縣城就是了不得的大事,要鄭重其事地換上新衣服,做好各種準備,才會啟程,沿著山路一點點走出大山李果告訴記者,那時候進城,當天是回不去的,要在縣城過夜,第二天才能回村
在村子里生活了一輩子,李果了解每一個角落,也知道很多口口相傳的傳說,比如太子城村的名字。
在傳說里,太子城之所以叫太子,是因為最早的時候,真有一位太子在這里筑城,那位太子就是武則天的兒子,再如村里流傳,附近的山上還藏著13個銀庫,幾百年前,有放牛的孩子曾無意中找到1個,還有12個誰也沒找到過,至今藏在山里。
這些傳說,李果從小聽到大,誰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一直到冬奧申辦成功,太子城村被劃入崇禮賽區核心區域后,才逐漸揭開謎題
半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李果帶著記者從清河花園小區到了太子城村的原址附近原有的太子城村已經不見痕跡,原址上建起了嶄新的冬奧村,還有一座龐大的太子城遺跡
資料顯示,就在太子城村附近,發掘出了一座掩埋在歷史中的古城,這一發現,被列入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不過,考古證據顯示,這座古城是金代一座行宮性質的小城,和唐朝沒有任何關系,和武則天與她兒子更無關系,至于埋在山里的銀子,就更是傳說了
李果告訴記者,在考古發掘的時候,專家們還專門找到他,帶他回到村子原址,讓他講述村里的傳說而他自己,每個月都會回來看看,雖然看不見舊村子,但村邊上的河還在,村后的山還在,那是他出生,長大的地方
故事3
去看不一樣的風景
有時候,李果會懷念村里的一草一木。
村子邊上的河,叫清水河,有兩棵老樹依河而立,一棵是榆樹,一棵是松樹兩棵樹好像一直在攀比,爭著長,到現在,粗細,高矮還都差不多李果說
和李果不同,妻子王秀桃很少回太子城村去看看,她把村里的許多東西,都帶到城里的家在李果的家里,每個陽臺上,都擺滿了花盆,風信子,蟹爪蘭,鳳仙花等,尤其是一間向陽的臥室,床邊上也擺了一排鮮花,仿佛躺在花叢中
王秀桃喜歡花,在太子城村的時候,院子里種滿了各種花搬遷的時候,她把很多可以移栽到花盆中的花,都帶走了搬入新家后,這些花,也和他們一樣,在新的地方安家落戶
李果喜歡回憶過去,總是想去看看曾經的家園王秀桃則喜歡新家,還喜歡到處跑,去旅游,看看大好河山,看看不一樣的風景
王秀桃的臥室里,擺放著很多她在全國旅游時拍的照片,湖南,四川,廣東幾年中,她已經去過了很多地方,比起早就看慣的北方山河,南方的山清水秀,更能引起她的興趣,南方好,冬天里山都是綠的
不管是眷念老村的李果,還是喜歡不一樣風景的王秀桃,他們都是被冬奧改變的人,對現在的生活,也都很滿意李果告訴記者,以前的太子城村,確實是個好地方,山坡上全是黑土地,很肥沃,但生活條件很艱苦農業產出雖能養活人,但要賺錢,完全沒有銷售途徑,只能走出大山,外出務工山里太閉塞了,路太難走,有點兒什么特產,也賣不出去現在不一樣了,整體搬遷之后,年輕人可以在城市找工作,老年人有失地補貼,有養老金,生活完全沒問題
李果告訴記者,他和妻子兩個人,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補貼,足夠他們在新的小區中安逸地生活。
故事4
因冬奧找到新工作
冬奧改變了李果一家人的生活,讓他們從山村的農業生產,直接躍遷到了城市的現代化生活。
李果的兒子,在雪場做消防工作,這份家門口的工作,給他帶來了穩定的收入,李果的兒媳,則在一家超市做收銀員臨近冬奧,來崇禮的游客越來越多,李果的兒媳,也在學英語,為冬奧以及冬奧之后的工作做準備
在北京延慶,張延峰所在的農民滑雪隊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冬奧,而找到了新的事業。
進入雪季后,26歲的滑雪隊隊員張凱,幾乎每天都泡在雪場中他是獲得國際教練資格的隊員之一,在雪場找到了新的工作,在教授學員的同時,也在不斷磨煉自己的技術
日前,早晨8點剛過,張凱穿好紅白相間的雪服,準備好各種雪具,開車離開自家的小院張凱家在延慶區延慶鎮付余屯村,從這里到雪場,只要10多分鐘的車程8點半之前,他就會到達雪場門口,正好趕上雪場開門
黑色頭盔,雪鏡,白色雪鞋和一套明綠色的雪板,雪杖,走進雪場,張凱開始了一天的訓練。
這段時間,他一直在練習卡賓彎,這是一個術語,來自英文Carving,需要用雪板在雪地上滑出回轉的弧形,并切割出兩條清晰且平行的溝。
做卡賓的要點是連續轉彎時,雪板和身體的重心必須處于最佳平衡狀態盡管對于卡賓的動作要領了如指掌,但真站到雪道上,失敗,摔倒,疼痛才是最真實的感受學會了這個,可以算是成功打敗了終極boss!張凱興高采烈地告訴記者
更多的人,因為冬奧迎來了新的生活,或者在各種和冬奧相關,和冰雪相關的產業中,找到了新的事業。
但更重要的是,冬奧開在家門口,對這些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村民來說,改變的不僅是生活和收入,更是他們和世界的聯系。
故事5
被冬奧改變的生活
在崇禮,65歲的張林,正在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生活。
張林是崇禮區古楊樹村的村民,也是村里的老支書,和太子城村一樣,古楊樹村也在冬奧賽場核心區,村里整體搬遷到市區張林和妻子兩個人,搬進了新社區的一套單元房中
相比村里其他人的房子,張林的房子裝修更有特點,因為他的小兒子就是干裝修工程的,所以搬家前,家里的裝修,全是小兒子負責。
從房門進去,左手是一面寬大的裝飾墻,湖藍的底色,上面嵌著一群游動的魚客廳和餐廳之間的墻被打通,這使得客廳的采光更好
向陽的飄窗,被改成了榻榻米,上面放著一張喝功夫茶的茶桌,喝茶的工具一應俱全。
張林告訴記者,茶桌是兒子放在那兒的,兒子回來的時候會用,他平常很少用,農家人喝茶,還是喜歡泡一大杯子,抱著慢慢喝茶桌上的東西,用起來太麻煩
一間向陽的臥室中,寬大的陽臺上擺著一個象棋桌,幾個老人正圍在一起下棋,張林告訴記者,這都是村里的鄰居,以前在村里的時候,就常在他家一起下棋,現在到城里,還是一樣。
張林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他告訴記者,如果沒有冬奧,他想象不到,一個60多歲的山村農民,會住進城市社區,體驗現代化的生活以前在村里,年輕人可能會進城買房,但老人,想真正在城市落地生根,那是想象不到的
在北京,45歲的張延峰,也從沒想過,一個農村的家庭主婦,有一天會成為冰雪運動的參與者,我家門口開冬奧,這是冬奧帶給我們的變化,在以后,相信還會有更多的變化。
B04—05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陳璐 周懷宗
B04—05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穎 王巍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