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場館建設和生態修復同步進行
6年生態修復214萬平方米
北京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核心區位于小海陀山南麓,共建設兩館一村: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游龍和延慶冬奧村,是建設難度最大的賽區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重大辦了解到,延慶賽區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賽區,場館全部通過綠色建筑三星認證,同時實現了場館建設和生態修復同步進行,修復面積達214萬平方米
站在位于小海陀山山頂放眼望去,雪飛燕的雪道猶如7條白色瀑布由山頂向山谷蜿蜒流淌,山腳下的雪游龍則宛若一條巨龍靜臥,等待著一飛沖天的時刻11條索道,纜車仿佛躍動的曲譜將高山滑雪每一個區域連接了起來而延慶冬奧村這座中式庭院掩映在山林之間,實現了體育設施同自然景觀的和諧相融,運動員們既能盡享冰雪運動的無窮魅力,又能盡覽大自然的生態之美
北京市重大項目辦副主任趙北亭介紹,延慶賽區是一個100%使用風電,太陽能電力的綠色清潔能源賽區,是一個水資源全部實現自我收集處理再利用的海綿型賽區同時,它還是一個生態賽區,賽區建筑施工表面的原生土全部收集,建設完工后全部原土覆蓋,所有珍貴樹木全部就地,遷地保護
賽區內的場館全部通過了綠色建筑三星認證因此,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綠色賽區’趙北亭介紹,為突出綠色辦奧,把建設奧運場館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努力讓體育場館和市政配套設施同小海陀山的自然景觀和諧相融,是延慶賽區場館建設工作的重要原則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延慶賽區內最高海拔2198米,建設條件艱苦,生態修復工作的難度不亞于新建場館工程全部建設工作歷時6年,于今年6月完成,成為北京冬奧會建設周期最長的一項工程從建設伊始的生態調查到保護標準制定,從邊建設邊保護,再到生態修復工程全面完成,修復面積達214萬平方米截至目前,賽區內原地保護樹木共計313棵,遷地移植喬木24272株,建成遷地保護基地近300畝,成活率約91%,近地移植灌草11027株,目前這些植物都由專業園林單位精心養護
此外,為了讓小海陀山的天際線風景依舊,延慶賽區建設了國內首條大坡度山嶺地下綜合管廊,將水,電,通訊設施等18路總長98公里的市政管線全部通過地下綜合管廊輸送,避免了按照傳統方式沿山型鋪設,把對小海陀山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鳥巢”的中國設計主持人,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總設計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李興鋼經歷了“雙奧之城”奧運場館北京的誕生和成長。從感受百年夢想和中國崛起的英雄主義和激動人心,到思考如何“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由“雙奧”設計師李興鋼創作的“兩奧”作品鐫刻著不同的時代印記。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