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兒童重癥監護病房(PICU)總責護士、主管護師馮升,日前榮獲第四屆“左英護理獎”,他也成為了這項上海衛生系統護理工作者最高榮譽獎設立以來第一位獲獎的男護士。 昨天恰逢“5·12”國際護士節,來自上海市衛生計生委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市注冊護士總數為8.4萬,其中男護士僅1416人,占比1.69%。“男護士數量雖然微弱,但在重癥監護室、手術室、急診室都特別需要身強力壯的我們。”80后“奶爸”馮升堅守護理崗位已經11年,呵護過6000余名危重癥患兒。 因為SARS選擇從事護理工作 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800多名護士中僅有20余名男護士,“這在各醫院中人數算多的了。”馮升笑得靦腆,他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投身醫學源于2003年發生的那場“非典”(SARS)。“醫務人員的奉獻和忘我,感動了無數人。”立志從醫的馮升陰差陽錯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護理專業。“這一屆也很特殊,一共90個護理專業學生,有30個男生;而上一屆男生只有4個。” 2007年畢業后,馮升選擇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工作,“我特別喜歡這里的氛圍,孩子們也特別可愛。”與他相同,當時班上有20多名男生也堅持從事護理工作,然而不高的社會認同感,讓男護士在現實生活中再次分流。 當年與馮升同批進入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一名男護士早已轉行,而他卻堅持了下來,整整11年。他至今仍記得大學老師的諄諄教誨:男護士從業人員少、社會顯示度低,想要長期從事這一行就要克服物欲和浮躁心態。 “在重癥監護室、手術室、急診室都特別需要男護士,身體強壯、精力充沛、耐力好,再加上對這個行業的熱愛和執著,這些優勢會讓你有機會脫穎而出。”馮升說。 孩子眼中的溫柔“奶爸” 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二樓,一扇厚重的隔離門將其與外界完全隔開,門內是危重患兒和緊張工作的醫務人員,門外是焦急等待的家屬。兒童重癥監護病房(PICU),這是一個與死神爭奪生命、沒有硝煙的戰場。 從輪崗到定崗,馮升最終選擇了這里。過來人告訴他,一旦當了PICU的醫護人員,就意味著不可能準時下班。與普通病房不同,重癥監護病房內潔凈程度非常高,里面患病的孩子年齡小、免疫力低,一旦家屬攜帶細菌病毒入內,后果不堪設想。照顧孩子的責任,也就全部落在了護士們的身上。 剛進入醫院工作時的馮升,盡管還是個剛畢業的年輕護士,但他卻早早客串起了“奶爸”的角色。沐浴、吸痰、換尿布……每一樣都做得得心應手,“多做幾次就會了。”馮升告訴記者,其實最難的是觀察嬰幼兒的病情變化,這考驗著護士的耐心與細致。 為了緩解患兒病情,馮升在護理崗位上不斷探索,他著手改善經口氣管插管患兒口腔護理流程,從原來的棉球與鑷子的組合到他自主設計的棉棒,通過制定綜合護理方案并進行臨床轉化,顯著降低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減少了患兒的死亡風險,很多被馮升從死亡線拉回的孩子睜眼就會用目光尋找“馮爸爸”。 “日夜兼程”守護6000余名危重癥患兒 盡管沒有“淡季”,但節假日的來臨往往會將PICU的患者人數再推上一個高峰,“很多孩子不注意,意外傷很多。”馮升心痛不已,如今他已連續七年負責兒童意外傷害預防板塊。幼兒園、地鐵站、民工子弟學校……在這些地方,他為老師、家長、地鐵工作人員等近千人次講授兒童意外傷害預防和急救、心肺復蘇等知識,使得兒童主要照顧者可以在第一時間自救互救。 去年起,兒童醫學中心開始承擔患兒轉運工作。讓馮升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前往福建泉州承擔轉運任務。單程近1000公里,跨越三個省(市),120急救車開了整整12小時。當馮升將這個僅三個月大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伴隨肺部感染的嬰兒交到上海醫生手中時,他忘了旅途的疲憊、暈車的難受,只有滿滿的成就感。 從事護理工作11年,在PICU日夜兼程守護了6000余名危重癥患兒。從最初跨進這里僅有他一個男護士,到如今已有四名男護士,馮升說,“越來越多男性選擇加入到我們這一行,體力大、操控醫療器械的能力強、動手能力強,這些優勢都將使得我們男護士在醫療救治中發揮更大作用。”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