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摸摸小肚子的右上方,我們身體里最大的一個內臟器官,肝臟就住在這里……”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病房里,穿著道具“內臟背心”的游戲師和醫務社工被幾個小朋友圍在中間,小朋友正忙著把不同內臟器官粘貼到背心上。昨天,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攜手兒童樂益會(中國),共同啟動了全國首個“同心童趣,醫路相伴”兒童醫療游戲輔導項目基地。該項目主要針對住院兒童開展專業的醫療游戲輔導,消除兒童就醫恐懼,提升患兒診療過程中的依從性。 相關研究數據顯示,80%的住院兒童會出現消極行為,有54%的兒童在出院兩周后還會持續出現這種心理問題,包括沮喪、不安、焦慮的消極情緒隨之而來,嚴重的還會產生失眠、噩夢、恐懼、進食退化等心理問題。 游戲進入醫院,已經在不少發達國家中逐步推廣,兒科醫院引入兒童醫療游戲輔導也是在已有成熟的醫務社工服務體系和完善的志愿服務基礎之上,聚焦患兒個體面對醫療過程中的焦慮恐慌情緒的一種技術探索,從而更好回應患兒家庭的心理社會需求,提供人文關懷。 “我們將結合實際的就醫場景,開發游戲道具以及專業醫療輔導游戲,最終探索醫療游戲輔導本土化的路徑與模式。”兒科醫院社工部主任傅麗麗介紹。 據悉,兒童醫療游戲輔導項目基地將研發一套醫療游戲包,包含七個游戲袋,主要針對不同年齡、病種、醫療場景,配合符合患兒特點的專業醫療游戲,用于日常的項目開展。比如,“分散注意力”游戲包、“陪伴”游戲包等。每個游戲包都會有不同的主題和道具,包內均有“使用說明介紹卡”,詳細介紹了游戲包內的物資、使用方法、游戲示例、注意事項等。由志愿者或醫護人員帶領患兒或患兒家長一同進行改造和創作,通過游戲來模擬醫療過程,把“看病游戲化”的概念融入到項目中,讓患兒們了解治療過程、熟悉常用醫療器械產品,消除對于醫院的恐懼心理,提升他們各項檢查的配合度,并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與病魔抗爭。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黨委書記徐虹教授表示,“兒童醫療游戲輔導”項目促進醫患同盟的合作關系,從而為構建和諧就醫環境、提升患兒及家屬就醫體驗、緩解醫患矛盾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