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半導體行業保持高景氣。
a股上市公司中報披露已告一段落據中國基金報記者統計,今年上半年,半導體行業93.7%的上市公司實現正利潤,超過六成的上市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二級市場上,4月底以來,半導體板塊整體漲幅已達62.4%
但這個高景氣行業也出現了結構性變化,分化明顯其中,部分集成電路設計上市公司整體盈利狀況不容樂觀,利潤大幅下滑甚至虧損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供應商顯然受益于半導體行業的擴張與新能源軌道深度捆綁的IGBT上市公司賺得盆滿缽滿
 根據申萬的行業分類,截至9月1日,a股半導體上市公司共有111家,涉及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等領域盡管受到消費電子剁手潮的影響,但得益于下游的光伏,儲能,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依然強勁今年上半年,半導體上市公司活得挺好
數據顯示,在這111家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中,有104家公司實現了歸母凈利潤為正,其中SMIC歸母凈利潤最高,達到62.52億元虧損上市公司中,寒武紀—U虧損最大,達6.22億元
與去年同期相比,68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有所增長,占比約61.3%而且,其中有31家公司凈利潤翻倍,占比27.9%其中,國鑫科技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823%,廣海信息,安陸科技—U凈利潤也增長超10倍
業績下滑幅度最大的是田玉娥先進,下滑幅度達252%,從去年的盈利4791萬元,下滑至虧損7284萬元公司表示,業績下滑主要是受疫情影響,產能和產品結構調整,研發支出增加,公司規模擴張支出增加
膨脹率大大增加了。
事實上,除了業績的普遍增長,半導體行業的上市公司也表現出極大的投資熱情,其中之一就是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速度指數高表明公司正在進行大規模的資產擴張投資項目,表明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可以增強
數據顯示,在半導體行業的111家上市公司中,除了四維圖新,格科威,惠誠等6家公司外,其余105家公司中有94家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擴張速度為正也就是說,近90%的半導體企業都在擴大固定資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產能擴張
在這94家公司中,占比最高的多家半導體設備公司中,華峰的投資擴張率為1221%,梅生上海為959%,鑫源微為292%。
此外,在111家半導體上市公司中,R&D費用較去年同期增加101家,占比超過90%7家公司R&D費用增幅超過100%,其中納新微的R&D費用同比增長169%,增幅最大
其實今年國內半導體企業加大投入,有其特殊背景國信證券一位半導體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雖然半導體行業具有周期性,但目前的產能可能不是由行業周期決定的,而是考慮到當前的國際環境,迎合國家政策加強本土制造滿足國內需求
這個行業出現了結構性變化。
行業整體保持高景氣的同時,也呈現出冰與火的現象記者注意到,許多設備和材料制造商預計上半年利潤將增長一倍,而一些IC設計師的利潤則大幅下降甚至虧損
資料顯示,很多業績下滑的半導體公司的主營業務都與消費電子相關,比如丁暉科技,生產無線數據傳輸芯片和無線音頻芯片其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94.98%公司對業績下滑解釋稱,公司大部分產品依賴智能手機市場,受國際形勢和宏觀經濟影響,市場和客戶需求大幅下降
博通整合類似于丁暉技術其主要產品用于車輛和其他終端中的藍牙揚聲器,無線鍵盤和鼠標,游戲控制臺,無線麥克風等單元公司上半年歸母凈利潤下降170%恒軒科技也表示,消費電子市場需求低迷,導致歸母凈利潤下滑57.1%
但在半導體器件的這一端,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數據顯示,11家半導體設備公司全部實現盈利,僅純技術凈利潤出現下滑,其余均實現同比增長此外,類似的情況發生在IGBT細分電路,所有21家上市公司都實現了正利潤IGBT產業鏈上的上市公司,包括振華科技,魏亮,東威半導體,斯達半導體等,凈利潤都實現了翻倍增長,而TCL中環,楊潔科技等也實現了70%以上的凈利潤增長
其中,IDM本土龍頭華潤微Q2凈利潤創歷史新高,IGBT營收同比增長超過70%國內IGBT龍頭斯達半導體Q2公司的凈利潤創歷史新高,股價自2020年上市以來上漲了30多倍
電氣化和智能化帶來的是結構的改善。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情況一方面與國內制造,封裝,測試等領域擴大生產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行業下游需求有關雖然消費電子半導體頻頻傳出削減訂單的消息,但由于芯片產能無法滿足市場的巨大需求,汽車行業陷入核心短缺其中,最緊的,甚至被稱為汽車生產的瓶頸,就是IGBT的功率芯片
事實上,晶圓龍頭廠商SMIC在半年報中也提到,雖然消費電子需求疲軟,但結構性短缺仍將持續,汽車電子,綠色能源,工業控制等領域需求仍將保持穩定增長。
方正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成交量處于有升有降的階段全球各大晶圓廠加大資本支出,逐步開放有效產能而以消費品為代表的手機,電腦,家電需求疲軟,導致庫存被動補充,庫存逐漸增加,價格松動
該機構認為,中長期來看,電氣化,智能化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將帶來需求結構的改善,底層設備和材料帶來的root技術國產化將推動行業整體發展。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