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單位來形容數字醫療的市場規模,那肯定是萬億最近幾天,資本合伙人楊在21世紀經濟報道與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舉辦的對話欄目《21H院長對話》中表示,非常看好數字醫療電路,認為其發展潛力巨大普華永道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醫療投資增至574億元,是2019年的4倍多,占醫療健康服務行業總投資的近50%,成為全年熱門投資領域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醫生,尤其是大專家,開始關注數字醫學如本期對話嘉賓,國家衛健委腫瘤藥物合理使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王教授,也曾與眾多醫生合作打造疼痛管理服務平臺,致力于數字化治療賦能,服務更多疼痛患者,并感慨道:當醫生越久,越發現醫生的渺小,越意識到社會責任遠大于醫生責任應該規范化,標準化
與傳統醫學相比,數字醫學是一個新生事物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真正的官方對數字醫療的定義,給出了一個邊界在應用上,涉及到很多新的領域,規則還不成熟
那么,數字醫療的興起,是一個概念還是一個藥方楊堅信,這是一個驗證真理的過程:如果你能真正創造價值,就會有人買單所謂的價值,其實是給患者帶來了最終的利益接入,支付,效率之所以成為數字醫療的三大核心觸角,也是基于創造更多價值,滿足更多需求的需要
不過,楊也認為,新技術,數據和應用在數字醫療行業的爆發式增長是行業趨勢雖然行業發展已經成熟,但是無論是底層數據還是醫療應用,行業前期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數字醫療熱潮
數字醫療是通過數字技術整合醫療場景,優化健康管理和診療的全流程,為整個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和醫療衛生行業的方方面面帶來全新的價值對于數字醫療,楊認為其全景圖底層是數據,頂層是應用,中間是可及性,支付和效率底層是數據的采集,分析,共享和應用,尤其是醫療健康和生命健康數據
作為行業資深觀察家,本次對話嘉賓動脈網創始人李大霄認為,對數字醫療的理解應該放在歷史的長軸上從技術的演進路徑來看,數字醫療是在信息化,數字化過程中對整個醫療體系或生命健康體系的重構,即通過一系列新的工具和方法,對醫療服務的各個環節進行重組和組裝的過程,如從前端藥品生產到診斷,治療,康復的全過程
王從的應用分析中指出,數字醫療的產生和發展有多重背景在互聯網時代,伴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醫院內的數據管理系統和醫院外的健康管理系統被廣泛應用伴隨著人口老齡化,慢性病已經成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很多人需要在家進行慢性病管理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呆在家里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常態在這種背景下,疾病的診斷,治療和管理模式需要改變,也必然要改變
伴隨著應用的需求,一些數字化醫療企業應運而生具體的企業分類伴隨著需求動態變化,出現了更多的新領域據李大霄觀察,一開始數字治療企業基本都是以精神病行為認知障礙為主但是,伴隨著認知療法發展到現在,越來越多以前認為不太可能的新領域開始出現,比如癌痛
同時,數字醫療的商業模式不再單一,可能是混合的李大霄指出,按照支付方的分類,商業模式分為消費者導向型,醫院導向型,企業導向型,政府導向型和保險導向型數字治療的商業模式不是簡單的to C或者to D,to B,可能是付費者的組合例如,一家慢性病管理公司專注于真正的健康一開始通過軟件成功采用to C模式,積累了上千條用戶評價后來演變成雇主繳費和商業保險繳費的混合經營模式,進入不同的市場
如果用一個單位來形容數字醫療的市場規模,那一定是萬億,這是楊的預期,推斷醫療占GDP的6%左右,其中數字醫療占醫療總支出的25%—50%左右。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整個醫療市場來看,數字化醫療的占比仍然較小楊舉例說,如果把創新的惠民保險作為保險領域數字醫療保險的一個分支,數字醫療保險的占比可能不到1%:經過一兩年的發展,惠民保險已經迅速達到100多億元的規模按照前幾年的統計,整個醫療健康保險市場大概在8000億左右,惠民保險占比可能不到10%
可是,相對于數百億,數千億,數萬億的潛在市場規模,數字醫療的規模仍然不大,但這一賽道的投資熱情正在上升楊從資本方的角度觀察,過去十年,美國的數字醫療投資金額增長了10倍,2022年和2021年比2020年翻了一番這得益于疫情,數字醫療成為美國醫療投資的主流,包括各種數字治療公司和數字管理工具在資本市場上市在中國,數字醫療的投資也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2022年3月,普華永道發布《2016—2021年中國醫療健康服務業M&A活動回顧與展望》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數字醫療投資增至574億元,是2019年的4倍多,占醫療健康服務業總投資的近50%,成為全年熱門投資領域,包括在線診療,醫療大數據,醫療AI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數字醫療的獨特之處在于,這個領域的參與者或進入者對醫療行業非常了解無論醫院還是傳統醫療設備廠商,其內部首席數字官大多從原來的IT管理員轉向前端,負責生產銷售全流程,承擔公司最大的業務,這也是數字醫療落地的最具體體現楊對說道
事實上,在政府,資本,從業者和社會的重視下,數字醫療發展迅速,經歷了從概念到實施的過程。
王表示,從最初的互聯網醫院,百白破藥店到人工智能對病灶的診斷,數字醫療已經有了很好的落地此外,國內批準的幾個數字化醫療工具已經在認知障礙,糖尿病,術后恢復等方面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僅在疾病的治療上,而且在并發癥的減少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時,他們也減少了去醫院的次數,有效控制了合理的醫療費用
在數字醫學中,基于海量數據做真實世界的研究,可能比過去其他藥物研究容易得多,可以得到更好的數據,可以發現以前沒有發現的東西,比如通過CT分析肺癌的狀態,判斷有哪些基因突變等等未來通過真實的研究發現新的規律,積累數據,也將為數字醫療的監管提供更有效的數據李大釗舉例說
李大霄指出,數字醫療的發展有一個延續性,從信息化或者互聯網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到向數字化的延伸和過渡,再到數字化治療這個過程有三個特點:一是互聯網帶來的供需強匹配,二是傳播速度和工具帶來的知識下沉,專家的知識被外人掌握,第三是賦能消費者的過程治療決策乃至具體實施步驟都開始脫離單純的醫生角度,而是回歸到醫生和消費者的結合狀態,從而解決醫生服務半徑不足的問題
在楊看來,數字醫療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人才的培養在政策上,中國已經率先對人工智能的創新技術進行審批和監管,惠民保險等創新型保險推出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醫保局和政府都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銀監會對創新型產品的審批也非常支持,海南,湖南,浙江等地對數字療法的發展和審批也非常開放除了政策,人才問題也是核心如今,跨學科的人工智能人才,3D打印人才,大數據人才,臨床醫學人才,醫療器械和醫療從業者正涌向數字醫療行業
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有一些不足需要改進,包括監管問題和數據問題。
李大霄認為,數字醫療的核心是醫療,最重要的是解決患者的健康問題和醫療問題其中,需要監管,不斷完善法律法規,提高對行業的認識
除了監管,數字問題也需要關注數字監管,應用,共享的問題解決不了,數字醫療很難向前發展楊認為,中國發展數字醫療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之一,可能是整個醫療數據體系沒有建立起來,這給醫院數據的整合帶來了挑戰另外,數據隱私也要考慮進去
李大霄還指出,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數字醫療領域,但仍然有很多數字治療的創新公司,其核心挑戰是人才問題和監管層面的創新營造一種支持創新,包容失敗的寬容氛圍尤為重要
誰買單。
看似前景廣闊的市場和有燎原之勢的數字醫療產業,誰來買單。
如果你真的能創造價值,就會有人買單對于數字醫療行業來說,不需要討論誰買單,只需要討論能不能創造價值楊回道
楊解釋說,所謂的價值,其實就是為患者帶來最終的利益,創造價值無論疫苗,新藥研發,醫療器械,最終目的都在于患者能否創造價值并從中獲益一旦失去了患者利益這一核心目標,其他一切都可能是虛幻的
價值的創造,患者的受益,數字醫療的推廣,需要多方面的認可和支持楊直言,得到認可是理所當然的事數字醫療應該得到移動互聯網技術公司,醫生,醫療器械公司和保險公司的認可,數據應該得到資本方的認可,數字應該有行業資深人士的充分全面參與,應用應該得到更多醫生和專家的支持
其中,王教授是積極擁抱數字醫療的大專家。
王從醫30多年了曾任第二軍醫大學附屬常征醫院腫瘤科主任,致力于腫瘤治療,尤其是腫瘤疼痛的規范化治療2019年,退休后的王以無痛苦為愿景,創辦了鉑濤醫療,希望將自己多年積累的治療經驗,對醫學的理解以及部分醫療資源整合到數字平臺中
鉑醫的初衷是改變國內疼痛診療的現狀王指出,他希望通過數字醫學進一步改善中國的疼痛診斷和治療
王指出,目前國內對疼痛診療存在一些誤區,很多治療不規范比如癌癥患者的疼痛,國際上,嗎啡是治療中度以上癌痛的金標準藥物但在中國,醫生,患者和患者家屬都認為嗎啡是一種毒品,害怕它會成癮,不愿意用它來治療,導致癌癥疼痛治療在中國的普及非常困難
醫用嗎啡的消耗量是國際麻醉品管制局評估一個國家疼痛程度的依據2021年,我國醫用嗎啡消費量世界排名105位,亞洲排名25位,還處于非常落后的狀態它不能很好地幫助解決癌癥患者的疼痛問題,這不僅使患者非常痛苦,而且影響了患者依從性的提高王對說道
據《中國疼痛預防與健康促進戰略藍皮書:中國疼痛醫學發展報告》顯示,我國慢性疼痛患者超過3億,每年以1000—2000萬的快速增長速度增長總體治療費用約5000億元這些患者中80%的疼痛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慢性疼痛已經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疼痛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治療,王認為,這是因為患者對疼痛治療,尤其是腫瘤疼痛治療的認識不夠有些人認為疼痛不是病,疼痛是可以忍受的,而有些人對疼痛沒有有效的評估,從而影響診斷和治療在國際上,慢性疼痛已經被定義為一種疾病
在實踐中,數字化醫療可以解決包括上述在內的疾病管理問題王表示,鉑諾醫療已經推出了一款評估患者腫瘤疼痛強度的產品以往醫院在評估患者疼痛,尤其是腫瘤患者的疼痛時,往往只關注疼痛本身,而實際上疼痛對患者的影響很大,疼痛對患者造成的其他多維干擾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該產品可快速評估疼痛對患者情緒,睡眠,肢體功能的影響,以及是否存在神經病理性疼痛,發疹性疼痛等經過近3000名患者使用,發現該產品不僅方便醫生評估療效,也方便患者評估疼痛狀況基于此,很多藥企都表達了合作意向,做好患者管理
除了評估,數字醫療產品還具有預測功能王還說,他最近開發的另一個產品是用來預測骨轉移患者的骨折風險此前,很多腫瘤患者發生骨轉移后,醫生并不太擅長預測骨折,患者往往在骨折后才去醫院治療,這帶來了很多麻煩,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大大增加了醫療費用在該產品的幫助下,我們可以通過算法預測患者骨折的可能性,考慮腫瘤轉移的位置,腫瘤細胞類型,骨掃描ct參數,癌基因等,并及時進行干預產品推出前,國內兩家專門做骨轉移治療的公司來洽談合作
無論腫瘤疼痛評估還是骨折預測,企業表達的合作意向都體現了數字醫學的普及數字醫療產品的預防,管理和治療效果為患者評估健康狀況,及時干預和降低患病風險提供了有力支持
王認為,通過這個數字化平臺,這些經驗和智慧可以通過平臺服務和教育更多的人,從而產生更大的價值這是只做醫生和做平臺搭建者的一個很大的區別其實也讓患者受益,患者也愿意為此買單有些人會為對患者和健康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買單關鍵是要有價值
李大濤看好數字醫療未來的發展趨勢:數字醫療行業的未來值得期待許多大型制藥公司如武田和阿斯利康已經在數字醫療方向開展了系統的合作,甚至與海外創業公司進行了一些大規模的支付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