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國內多晶硅原料價格首次站上28萬元/噸,創下階段性新高,從市場的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在這種背景下,領導甚至簽了大單6月22日晚間,通威股份發布公告稱,買方宇澤半導體有限公司已簽訂2022年至2026年總計16.11萬噸多晶硅材料按照目前的市場報價,該訂單銷售額將達到385億元這是通威今年簽下的第三份硅材料銷售長單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通威股份在近三個月內公布了三筆多晶硅材料銷售長單,總交易量達58.08萬噸按照簽約時的市場報價,累計銷售額將達到1336億元
與此同時,一些玩家加快了擴大生產的步伐CSG A公告稱,擬通過公開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28億元,用于年產5萬噸高純多晶硅,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債務
火熱的多晶硅市場
目前長單的鎖量,而不是鎖價,消耗了硅料供應端的大部分生產計劃因此,由于硅料短缺,采購市場上經常出現無料可簽的現象
在超簽,禁售,漲價等內量因素的推動下,今年以來國內多晶硅價格幾乎每周都保持小幅上漲態勢而逐漸累積的溢價使得硅料價格在本周創下新的階段新高
日前,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本周全國單晶配合飼料和單晶致密料價格分別達到27.31萬元/噸和27.04萬元/噸。
但高昂的價格并沒有嚇退買家,企業保供鎖量的措施促使硅市場保持緊平衡。
硅材料的火爆需求讓廠家不愁銷路通威股份日前在上述銷售公告中表示,該合同為長期銷售合同,合同的簽訂有利于公司多晶硅產品的穩定銷售,對公司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此外,從各行各業買家的身份也可以看出,硅材料的買家中不乏新老光伏面孔。
例如,近期與通威簽訂硅料采購協議的三家企業中,既有龍頭企業隆基綠色能源,也有新生力量宇澤半導體和青海高靜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
不過,成立五年的Uze半導體今年在光伏行業頻頻發力在與通威簽署大單之前,公司于今年5月與設備制造商金博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光伏高純熱場用碳/碳材料和高純絕緣材料在單晶N型熱場領域的技術和商業合作達成一致
日前,硅片新秀青海高靜太陽能作為買方,與通威股份簽訂采購協議,計劃在2022年至2026年從通威股份下屬公司采購不少于21.61萬噸多晶硅產品,總銷售額約509億元這份訂單是迄今為止光伏行業最大的硅材料銷售合同
算上今年4月與隆基綠色能源簽訂的20.36萬噸長單銷售合同,通威股份僅在這三家光伏企業就鎖定了超過1300億元的訂單。
中信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硅料價格持續上漲主要是因為需求旺盛,硅片產能持續擴張——印度市場,歐洲市場和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持續火爆,隆基綠能,中環,CNC,梁爽節能等企業擴大硅片產能也是主要原因。
目前上游漲價正在推高整個產業鏈的成本,但硅料產能何時能與目前的高需求相匹配還很難預測在行業高景氣度和國內外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原材料的緊俏程度仍在增加,因此硅料整體緊平衡的基調難以改善
目前硅材料仍將是主要光伏產業鏈中供應最緊張,產能彈性最小的中信證券認為
擁擠的高利潤賽道
雖然在機構眼中,硅材料的產能是光伏主產業鏈各環節中彈性最小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各大硅材料廠商都在加大力度擴大產量特別是一些新的球員,也加快融資步伐,以確保項目投產
6月22日晚間,CSG A發布公告稱,擬發行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8億元其中20億元用于年產5萬噸高純晶體硅項目,項目總投資44.91億元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CSG多晶硅項目位于青海省,實施主體為CSG子公司青海CSG日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注冊資本1000萬元對此,CSG表示將通過增加太陽公司的資本或其他融資方式來實施該項目
CSG表示,上述多晶硅項目的建設周期為20個月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年均銷售收入33.89億元,年均凈利潤8.63億元項目投資的預期回收期為5.19年,財務內部收益率為28.64%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備案,項目涉及的環評手續正在積極辦理中
事實上,CSG作為中國光伏玻璃領域的龍頭企業,已經在多晶硅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公司表示,在光伏發電行業供應鏈各環節擴產周期存在一定差異的情況下,高純晶體硅的擴產周期長達1.5至2年,而下游硅棒/硅片的擴產周期為6至9個月因此,只有在現階段布局好高純晶體硅的產能擴張計劃,才能有效滿足未來需求,新增產能的市場消化前景良好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CSG憑借子公司益昌硅材1萬噸/年的多晶硅產能,已在近兩年嶄露頭角在業內統計的2022年新多晶硅項目中,包括CSG的萬噸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玻璃廠商跨界多晶硅并非CSG一家。
去年12月,另一家光伏玻璃龍頭企業信義太陽能與云南曲靖簽署合作協議,建設年產20萬噸多晶硅和2萬噸白炭黑,日熔1400噸浮法玻璃和2400噸光伏蓋板的項目三個項目總投資230億元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自去年2月以來,多晶硅領域已經吸引了十幾張新老面孔,涉及計劃總產能300萬噸,總投資超過2700億元
雖然業內認為,伴隨著多方產量的增加,硅料產能過剩導致價格回調只是時間問題,但短期內,國內硅料市場仍難改變火爆局面。
但對于新進入者來說,在產能真正落地時,能否對抗市場的踩踏風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