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是農民家庭教育期待與縣域教育供給互動的結果,是農民家庭無奈的選擇《中國青年研究》2022年01期刊發的《縣域教育供給—需求匹配視角下母親陪讀研究》指出,陪讀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對農民家庭和整個社會都帶來了深刻而顯著的影響
陪讀是指家長以子女教育為目標,進入孩子就讀學校所在城鎮陪伴孩子學習和照顧孩子生活的社會現象陪讀分為隔代陪讀和親代陪讀兩種,隔代陪讀是指祖父母進入孩子就讀學校所在城鎮陪讀,親代陪讀指父母進入孩子就讀學校所在城鎮陪讀,二者共同組成城鎮龐大的陪讀大軍
具體而言,陪讀主要集中在城鎮,因此形成年輕男性在大城市務工,年輕女性在城鎮陪讀,爺爺奶奶留守農村種地生活的局面,農民家庭被拆分成三個單位而在廣大中西部地區,縣城和鄉鎮非工非農的特點,使得陪讀母親進入城鎮陪讀期間很難獲得工作機會,因此陪讀純粹是一種消費行為,給農民家庭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
另外,當陪讀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不僅改變了農民的家庭形態,而且對整個社會也產生較大的影響。
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將大量勞動力束縛在家庭陪讀在中西部農村極其普遍,且呈現逐年增長趨勢二是降低農民生育意愿,一方面陪讀導致農民家庭經濟壓力變大,另一方面女性無法實現自我價值三是加劇教育焦慮與競爭,伴隨著從階段性陪讀逐漸走向全周期陪讀,陪讀時間提前到小學階段,孩子每一個學習階段都變得非常重要
文章指出,陪讀提高了生育,撫育,教育成本,增加農民家庭再生產成本,加重農民家庭經濟負擔和壓力,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從而導致農民不敢生,不愿生,不能生,對二孩三孩望而卻步。
撤點并校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文章提到,大規模盲目的鄉村撤點并校,一方面加速鄉村學校衰敗和凋零,另一方面縣域教育資源不斷向城鎮集中伴隨著農民家庭脫貧和少子化,農民教育期待不斷提升為了獲取優質教育資源及在縣域教育布局的影響下,農民家庭不得不將孩子送到城鎮上學,大量的農村學生涌向城鎮而中西部縣城,鄉鎮學校因為地方財政等原因,并沒有或無法形成相應教育公共配套服務,如宿舍,食堂,公共交通等,導致農村學生上學難問題同時,伴隨著教育制度改革,學校的教育責任有弱化趨勢,學校越來越成為僅僅傳授知識的場域,而家庭教育責任被不斷強化但是,在教育環境復雜化的今天,傳統的隔代教育已經無法應對教育環境的變遷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母親也就紛紛選擇返鄉陪讀
首先,應該著力辦好鄉鎮教育我國處于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依然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無法進城,或正在為進城做準備,通過辦好鄉鎮中小學,為農民家庭提供成本低,質量相對高的就近教育,從而減少家庭開支,減輕家庭經濟壓力,促進農民家庭漸進城鎮化相比較而言,在村一級辦學學生數量太少,導致教育資源低效利用,許多農村學校硬件設施高端,教學設備齊全,但整個學校只有幾個學生,村小因為學生少,不成規模,缺乏梯度,無法形成良性的比學趕幫超的學習和教學氛圍,影響學生和教師兩個積極性,也無法舉辦各種集體活動,對于孩子的學習和人格發育都不太好而鄉鎮人口比較集中,位置也屬于各行政村中心,辦好鄉鎮中小學,既有利于教育資源的集中,也能夠滿足無法進城農民子女低成本接受教育的訴求
其次,加大教育公共服務配套供給學生向城鎮集中的同時,也要配備相應的教育公共服務,為距離學校遠,不方便的學生提供公共交通工具,餐飲或住宿,方便學生上學
最后,要讓教育回歸學校教育高度專業化,絕大部分農民受教育水平有限,他們并不懂教育學校將一部分教育責任轉向農民家庭,不僅會增加家庭教育負擔,還會增加家庭教育焦慮,使他們不得不將大量精力和注意力放在教育上,增加家長負擔應該讓教育回歸學校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