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1年國民經濟數據發布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疫情散發等多重考驗,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主要指標實現預期目標,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比上年增長8.1%,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8萬元,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2551美元,已超過世界人均GDP水平
GDP總量再創新高 人均GDP連續三年保持在1萬美元以上
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我國全年GDP總量達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按年平均匯率折算,GDP總量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經濟總量達到110萬億元,是一個標志性事件過去一年,我國名義GDP從101萬億元到114萬億元,增量約13萬億元這個增量,按年均匯率折算合2萬億美元,相當于世界上一個比較大的主要經濟體一年的經濟總量寧吉喆說
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同時,人均GDP水平也持續提高2021年,我國人均GDP為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551美元,繼續保持在1萬美元以上
寧吉喆稱,我國經濟總量規模和人均水平的持續提高,意味著我國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也意味著我國發展的基礎更牢,條件更優,動力更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接受中國網財經采訪時特別指出,中國人均GDP已連續三年保持在1萬美元以上,說明中國經濟仍處在一個穩定成長的進程中,發展基礎越來越鞏固,物質,技術有明顯提高這也體現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正持續顯現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人均GDP水平已經超過世界人均水平,初步測算,2021年世界人均GDP為1.21萬美元左右,我國是1.25萬美元就世界銀行此前發布的標準來看,該數據雖尚未達到高收入國家人均水平的下限,但正在逐年接近
世界銀行2021年7月發布的最新標準顯示,高收入國家人均GNI超過12695美元,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人均GNI在4096美元到12695美元之間就該標準來看,我國正逐漸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表示
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縮小
2021年,我國居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與GDP增速基本同步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1%,兩年平均名義增長6.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1%,農村居民1893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50,比上年縮小0.06
收入增長的背后,得益于我國經濟的持續恢復,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企業效益改善,基本民生保障有效有力。
寧吉喆介紹,2021年在放管服改革深化和助企紓困政策力度加大等因素帶動下,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比上年名義增長11%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在過去一年延續,重點群體就業幫扶精準實施,促進了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比上年名義增長9.6%,農民工月均收入增長了8.8%伴隨著資本市場,利率市場化,住房租賃市場等改革不斷深化,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比上年增長10.2%伴隨著各地民生支出保障有力,養老金和離退休金按時足額發放,臨時救助力度繼續加大,支持了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比上年名義增長5.8%,兩年平均增長7.2%
不過,寧吉喆提醒: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居民就業增收受到制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分配差距雖然有所縮小,但總體差距依然存在。本屆大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務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工程院,全國工商聯,全國對外友協,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全球中小企業聯盟,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9975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8%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中間偏下收入組18446元,中間收入組29053元,中間偏上收入組44949元,高收入組85836元
從上述數據來看,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間差距較大,這說明我國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張立群分析表示,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想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人均收入達到比一般國家更高的水平,才有可能全面解決城鄉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較大的收入差距
他建議,未來的發展中,要在充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持續較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基礎上,切實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警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沿著共同富裕這一大目標持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劉學智表示,我國要實現共同富裕,就得縮小貧富差距,但不能搞平均主義需要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