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間,三大頭部快遞企業申通快遞、韻達股份(行情002120,診股)和圓通速遞(行情600233,診股)同步披露9月經營快報,業務收入、完成業務量均同比實現雙位數增長,在政策監管與行業旺季效應帶動下,快遞服務單票收入也環比均有提升,持續多年的快遞價格戰,似乎正在走向終結。
具體來看,申通快遞9月完成快遞服務業務收入21.11億元,同比增長12.82%;完成業務量10億票,同比增長16.23%;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11元,同比下降3.21%。公司8月單票收入為1.95元。
韻達股份9月完成快遞服務業務收入34.78億元,同比增長10.66%;完成業務量16.28億票,同比增長11.28%;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14元,同比下降0.47%。公司8月單票收入為2.05元。
圓通速遞9月實現快遞產品收入33.12億元,同比增長24.96%;業務完成量14.53億票,同比增長19.35%。快遞產品單票收入2.28元,同比增長4.7%。公司8月單票收入為2.13元。
從快遞服務單票收入來看,雖各公司單票收入同比有升有降,但環比均有所提升,其中,尤以圓通速遞單價改善最為明顯,不僅環比回升,且同比增長高達4.7%。早前,國家郵政局也公布了今年9月郵政行業運行情況,9月全行業單票收入9.75元,同比雖下降4.3%,但環比8月提升了4.4%。這意味著,快遞行業內價格調整已是大勢所趨,快遞價格正逐漸邁向一個緩慢上升通道。
政策監管:快遞行業回歸良性競爭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今年1-9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767.7億件,同比增長36.7%,按目前業務量增速來計算,預計不到10月末,今年的累計業務量就將超越去年全年的833.6 億件。與此同時,今年1-9月快遞行業的累計業務收入為7430.8億元,同比增長僅為21.8%。不難看出,在業務量同比大增的同時,快遞服務業務收入卻遠低于業務量的增速水平,這背后,主要緣于“價格戰”的激烈競爭下,各家快遞企業的單票收入一直在降。
快遞行業的“價格戰”并不陌生,2019年以來,受電商格局變動和快遞產能供大于求的影響,國內快遞市場陷入惡性競爭,快遞企業飽受價格戰困擾,卻又不得不參與其中。
但隨著時間推移,快遞價格戰的弊端陸續顯現,不僅影響了快遞企業的良性經營,導致業績承壓,還直接影響到消費者體驗——價格戰下,快遞單價不斷降低,傳送到末端,快遞公司分配給快遞員的派費就要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縮減,因此快遞員為提高送件業務量,統一將快件批量投放至快遞柜已成為常態,“最后一公里”成了快遞服務到達不了的終點。
自2021年起,多地陸續出臺政策管制快遞市場無序價格戰,今年7月,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快遞員群體合法權益保障工作的意見》,特別提出“督促企業保持合理末端派費水平,保證末端投遞基本支出,保障快遞員基本勞動所得”等政策措施,專業人士分析,此舉也意在讓快遞企業意識到合理的價格水平是快遞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在《意見》指導下,包括通達系、極兔等在內的6家加盟制快遞公司集體宣布,自9月1日起,全網末端派費每件上漲0.1元。在末端派費上漲帶動下,快遞終端價格也出現一定程度的回升,各大快遞企業單票收入環比均有所提升。
旺季效應:不終于春節后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監管要求之外,快遞行業旺季效應也是此次快遞行業單價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每年在“雙十一”、“雙十二”電商大促的帶動下,快遞單量暴漲,快遞價格也會迎來季節性上漲,天風證券就在研報中指出,三季度有政策要求緩和競爭、保障快遞員權益帶動快遞漲價,四季度有“雙十一”、“雙十二”網購節,快遞量增加帶動快遞價格季節性上漲。
短期來看,在行業旺季效應下,快遞單票成本接下來仍有上升空間,快遞企業下半年盈利表現也將獲得明顯提升;中長期來看,一方面,政策監管加強,價格戰不再是快遞企業唯一的競爭要素,另一方面,線上滲透率持續提升,快遞行業需求增長確定性不斷加強,從行業整體來看,單票收入上漲已經是必然趨勢,上海交通委郵政快遞專委會副主任趙小敏就曾直言:“往年快遞費上漲始于雙十一前夕,終于春節后。但今年會有所不同,春節過后價格也不會降下去。”可以預見,未來隨著價格中樞的上移,快遞企業的長期業績也有望獲得明顯改善。
無論從相關政策還是市場情況看,快遞行業價格戰趨緩均已成定局,然而,這卻并非競爭的終局。價格戰結束后,如何在高度同質化的快遞市場拼出差異化優勢才是快遞企業的最大難點所在,服務、效率、成本.....下半場,快遞企業亟待提升的,還有很多。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