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運河文化對話9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舉行。陳航
運河是與世界交流的獨特文化使者作為2021年北京運河文化節的重要活動之一,世界運河文化對話9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舉行與會專家學者探討了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方式方法,為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講好運河故事貢獻了智慧
運河是流動的血液,不斷促進著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見證著沿海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城市的崛起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最大的古運河它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
世界運河文化對話9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舉行。陳航
為進一步深化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和利用的認識,加深對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的理解,2021年北京運河文化節在成功舉辦2020年北京大運河文化節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講好運河故事,持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利用, 助力大運河文化在新時代更好地延續,發展和傳承,促進了城市文化與生態品質的融合升級。
在本次世界運河文化對話上,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白杰,北京市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唐毅分別致辭。
國家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顧問,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長孫若峰作了運河的文化功能與當代意義的主旨演講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明作大運河世界北京主題演講
王明說,大運河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進而連接了陸路交通和海上交通。
王明說,元朝時期,大運河完全連通,元朝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實現了南北交通通道的暢通,保障了糧食等物資的供應,迅速向南方頒布法令,實現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包括物資,人員,商業等。
他說,大運河促進了元代中外交流,促進了大運河沿線人民與世界的交流從那以后,來自大運河各地的旅行者,使節和傳教士不計其數
此外,世界運河國家代表,德國萊茵—多瑙河運河設計師羅伯特赫茨納,工程家族專家庫爾特亨納的曾孫,做了運河文明,文化橋梁,工匠精神的視頻分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柳青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霍慶順講述了運河文化起源與年畫歷史的故事
運河文化是流動的,活的文明,是過去和未來國際文明交流的重要載體,已成為國際交往的共同語言和情感紐帶2021年北京運河文化節還將舉辦一系列專題活動,深入挖掘運河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促進國際運河文化的交流互鑒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