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17日,全國已收獲冬小麥面積超過2.97億畝,收獲進度過九成五,已經基本接近尾聲。離開了土地,小麥、早稻這些作物將開啟怎樣的旅程?顆粒歸倉,到底歸到哪里?
 扦樣、檢驗、除雜、稱重,當小麥在一道道科學規范的流程下,通過層層篩選后,它們,就成了中國糧倉新的住戶。而耕種人也拿到了辛苦數月的回報。
每年的5月下旬,以顆粒歸倉為目標的夏糧收購就開始了。夏糧收購,主要收的是小麥和早稻。伴隨著收獲的進度,小麥的收購自西南向北展開,而早稻主產省份的收購也將從7月中旬陸續開始。
在我國,糧食庫存主要由政府儲備、政策性庫存、企業商品庫存三類構成。其中,政府儲備包括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是守護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中央儲備糧庫的所在地遍布大江南北,在全國有近千家,最東端的中央儲備糧庫位于黑龍江建三江;最西端的在新疆喀什;最北端的位于內蒙古海拉爾;最南端的則在海南三亞。而如果比數量,吉林省要拔頭籌。大國糧倉里,主要儲備小麥、稻谷、玉米、大豆等口糧,也會儲藏一些棉花等經濟作物。
儲糧倉的造型也是很有講究的,外形不同,儲糧效果也不一樣。高大的平房倉單倉倉容達5000噸左右,單位倉容占地面積大;淺圓倉的單倉倉容近10000噸,糧倉氣密性較好;而沿海地區常見的立筒倉則占地面積小,大多在港口庫點使用。
我國最新研發出來的“架空式氣膜倉”,與傳統糧倉相比,它的氣密性能提升了2倍以上,這樣一座直徑23米、倉體高36.1米的氣膜倉,單倉能儲糧7500噸,可以滿足7萬人一年的口糧。
現代化糧庫當然不能只靠容積大,還要有高科技護航。都說儲糧難,就難在糧食是生命體,只有長期處于適合“休眠”的溫度、濕度環境下,才能抗“衰老”,確保儲糧綠色新鮮。
讓我們走進糧倉內近距離感受高科技。糧倉內一大片全都是小麥,它可不是薄薄的一層,而是足足有6米高。一整倉的糧食有6000多噸。這么多的糧食在一起,控溫是關鍵中的關鍵。小麥在這里冬天感受開窗后的自然風吹拂,夏天則享受“空調冷風”的服務。而通過內環流控溫技術,冬天攢下來的冷氣還可以在炎炎夏日再度釋放,節約能源,這樣,糧倉全年的平均糧溫基本控制在20度以下。
糧情實時監測也不容馬虎,電子測溫技術就像保管員的眼睛。在糧倉內,分布著上百個測溫點,保管員可以隨時通過糧溫的變化判斷糧情是否穩定,并通過庫區智能化糧庫監管平臺查看每一粒糧食的狀態。
然而,享受著宜居生活的糧食,可不能當糧倉的常住居民。作為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儲備,糧倉必須“喜新厭舊”。每年輪換的糧食占庫存總規模的20%到30%。一般小麥3~5年就要輪換一次、稻谷和玉米則2~3年輪換、豆類和食用油需要1~2年輪換。
那么問題來了,輪換出來的“陳”糧用來做什么呢?實際上,我國每年生產的糧食也并非當年就全部消化掉,相當一部分要進入儲存環節,然后被加工再投放終端市場。
中國人的飯碗要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目前,我國口糧的自給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給率在95%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進入新時代,我國政府儲備糧規模結構布局持續優化,稻谷和小麥庫存量超過一年的消費量,“大國糧倉”,有力保障著糧食安全。
顆粒歸倉,中國飯碗端得更穩了。眼下,除了冬小麥,很多蔬菜、水果還有特色作物也迎來了豐收,因為它們,餐桌的色彩更豐富,我們的營養更豐富,生活的滋味更豐富。
同樣是小麥,河北邯鄲館陶縣一個基地里的小麥有點特別:小麥粒是黑褐色的。館陶縣今年種植了3萬多畝黑小麥,又是一個妥妥的豐收年。
黑小麥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和微量元素,價格比普通小麥更高。好吃有營養,豐收能致富,這樣的產業有前途。
收割機是夏收的主要武器,但傳統麥客也沒有退場。在山東泰安羊流鎮,這片高稈麥,就是農戶用鐮刀收割的。
秸稈被完整地保留下來,經過14道工序,搖身一變,成了精美的麥稈扇。這一特色產業帶動了10多萬人就業。不少老人在家門口喝著茶、聊著天就掙了錢。麥稈扇搖啊搖,搖來夏日涼風,也搖來致富風。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有了依山而造的梯田,丘陵和山地也能大面積種植水稻。福建漳州湖林鄉石井村千畝梯田,迎來水稻插秧季。農民們嫻熟地犁田、插秧。山川為紙,農人為筆,千畝梯田美如畫。從空中俯瞰,就像鑲嵌在大地上的指紋。農業,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
在重慶云陽良民村花椒基地上空,一條軌道隨著山地起伏蜿蜒向前,軌道上的兩輛小車,裝滿了村民采摘下來的花椒。由于部分地塊坡度接近50度,以往人工運輸非常困難。今年年初山地單軌運輸機正式開通,4000米的軌道能實現仰角上坡,安全又高效。花椒坐上“小火車”,現代化農業駛入快車道。
酸酸甜甜,都是“梅”好生活的滋味。安徽歙縣柘岱村,5000多畝高山楊梅豐收了。果農們采摘、搬運、分揀,新鮮的楊梅將被銷往全國。村里種楊梅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如今,當地引進優良品種,拓寬銷售渠道,還發展觀光農業。小小楊梅紅得發紫,村民生活甜上加甜。
廣西柳州近4萬畝春季蓮藕開始采收了。百朋鎮的一個藕塘里,藕農們手、眼、腳并用,挖呀挖呀挖。只需用池水輕輕一洗,便能露出“白白胖胖”的真面目。因潔白如玉、脆嫩鮮甜,這里的藕又被叫做“玉藕”,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不光供應國內市場,還將出口亞歐多國。玉藕玉藕,銷路不愁;勤勞致富,更上層樓。
南方的玉藕端上北方餐桌,大灣區的食客也吃上了河西走廊的第一茬上海青。在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農戶們在田間地頭采收蔬菜,手起刀落,裝筐轉運,長三角、大灣區搶著要。這里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這些年又搞起了設施農業,先天優勢疊加后天努力,干旱的大西北綠意蔥蘢,河西走廊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蔬菜外繁制種基地。理念一變,黃土成金。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