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見證中國航天的進步,那么國人相當興奮的,中國在這一領域曾默默無聞,如今卻已走到世界前列。
以前我們只是發射衛星,如今也在向更高層次發展,除了建立空間站,在登月領域也有不小的進展。為更好地探索月球背面,中國在 2018 年發射了“鵲橋”中繼衛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來西亞籍副研究員劉敬祥告訴科技日報,正是由于“鵲橋”作為通信站實現了地月之間的數據傳輸和通信,嫦娥四號探測器成為第一個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為未來的深空探測奠定了基礎,如后期的嫦娥六號,將執行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任務。
劉敬祥還提到,目前,中國已同意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其他國家航空航天機構使用“鵲橋”的請求,以助其完成未來的月球探索任務。
IT之家查詢發現,我國已宣布將于 2024 年將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為后續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提供中繼通訊服務。
簡單來說,鵲橋號中繼星屬于一種全新的衛星類型空間通信中繼衛星,從功能上說,它屬于通信信號中繼衛星。但不同的是,它不是為地面通信服務,而是為空間通信服務,它屬于探月工程中的通信保障衛星,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或者說,地面控制中心與月亮上的登陸器之間的通信要依賴它來保證。
據介紹,相較于嫦娥四號的中繼星“鵲橋”,即將于明年發射的鵲橋二號中繼星,在整體水平和能力上將有更大提升,為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進行月球樣品采集任務提供通訊支持。
實際上,中國始終對國際探月合作持開放態度,例如在 2021 年就與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聯合發起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
項目研究期間,劉敬祥得以與來自多國的科研人員開展合作并發布相關研究成果。在他看來,人類社會應該共同致力于超越國界限制,而非采取閉關自守的政策,來揭開外太空的奧秘。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