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杜絕工業用地出讓,讓4個行政村數千戶村民用上“光伏電”;花費大半年規劃盤山公路建設,最大限度減少對林木的破壞;棧道和觀景平臺建設以“木”為主,減少對生物生存空間的侵占……這是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龍觀鄉向“綠”發展的剪影。
坐落于海曙四明山區域的龍觀鄉,有著“浙東綠肺”“森林氧吧”之稱,也是中國華東地區生物多樣性的“綠色寶庫”。2022年,龍觀鄉被評為全國首個生物多樣性友好鄉鎮,作為全國惟一鄉鎮在聯合國COP15會議介紹其經驗。
潺潺溪水過,翠山入云端,在龍觀鄉,一張看不見的“網”深挖“綠色”資源,探索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振興之道。
“2013年,我來到龍觀鄉,從茶葉種植、加工到銷售,我們不僅把產業鏈打通,而且種植面積也擴大到了上千畝。”在龍觀鄉創業的楊晉良不僅在這里創立了龍觀鄉向陽舍慢生活農場,還成立了寧波市五龍潭茶業有限公司,帶著茶農們探索茶葉“碳標簽”,力爭實現茶葉從生產、加工、運輸、消費到廢氣處理的全過程碳排放量可視化,為茶葉“賦值”。
 茶葉碳足跡證書頒發現場。 林波 攝
這是浙江鄉鎮向“綠”發展的案例。
在此基礎上,如何探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有效激活生態產品蘊含的經濟價值,讓生態產品價值成功變現?
2022年,龍觀鄉在寧波市率先開展鄉鎮層面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工作,2023年3月形成正式報告,摸清了該鄉生態資產家底。
龍觀鄉黨委委員王濤表示,在該鄉黨委的統籌協調下,通過深化黨建聯建機制,把GEP核算成果用于“量化”綠水青山,讓該鄉對綠色“家底”有了更清晰的盤點,從而更好地保護、利用和開發,喚醒民眾對寶貴生態資源的認知。
6月2日,海曙區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成果應用發布會召開,共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發布會上,海曙生態環境分局、龍觀鄉、鄞州銀行簽訂了GEP成果應用金融服務協議,寧波浙東環境能源交易所有限公司向龍觀鄉頒發該市首個茶葉碳足跡證書,鄞州銀行與寧波市五龍潭茶業有限公司簽訂該市首筆“GEP”生態貸投放協議。
經核算,2021年龍觀鄉GEP當年價總量為24.58億元,約為龍觀當年GDP的3.76倍。
“GEP”生態貸授信現場。 林波 攝
未來,龍觀鄉GEP核算結果主要應用于哪些方向?
“加強自然生態空間管控、確保生態系統資產保值增值、統籌推進水生態環境質量、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產業化路徑、創新應用農產品碳標簽、探索使用綠色金融工具、加大生態價值實現的宣傳推廣。”龍觀鄉黨委副書記葉建洋表示,其主要應用于這八個方面。
海曙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李高表示,下一步,該區將結合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結果,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等,著力形成一套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體系和制度安排。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也明確了中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總基調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對浙江而言,“綠水青山”并不意味著死守,而是活用。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浙江對生態文明的重視一以貫之。
近年來,浙江圍繞生態、綠色等關鍵詞開展了許多創新探索,發布了全國首部省級GEP核算標準,實現了對生態產品的價值量化,盤活了山水資源。
浙江多地更是頻發GEP核算成果,亮家底,探發展。
早在2019年,麗水出臺了全國首個地級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辦法。該市大均鄉是全國首個完成GEP核算的鄉鎮。
2021年12月,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安吉兩山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正式上線,發放了首批碳匯收儲交易金和碳匯生產性貸款。
誠然,在浙江,GEP已不是一個新鮮概念。透過多地“亮家底”路徑可以看出,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在經濟與生態環境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下,生態文明建設正成為浙江共同富裕新的增長點。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