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正式印發《紅樹林保護項目碳匯方法學》。
據悉,該方法學面向《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公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基于紅樹林生態保護行為,是全國首個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為目的的紅樹林保護項目碳匯方法學。
紅樹林作為濱海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節區域水質、抵擋風暴潮、減緩海平面上升、捕獲沉積物、固儲碳物質以及為濱海生物提供棲息地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生態作用。
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劇,全球紅樹林面積正以每年0.7%的速率減少。在全球氣候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利用碳交易機制激勵紅樹林生態系統固碳增匯已成為國際組織及其分布國家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路徑的重要選擇。
據介紹,《紅樹林保護碳匯項目方法學》的編制旨在科學合理地計量紅樹林保護項目所產生的碳匯,指導和規范國內紅樹林保護碳匯項目設計文件編寫、碳匯計量監測、監測報告編寫以及碳信用核證等工作;確保紅樹林保護碳匯項目產生減緩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振興鄉村等多重效益,利用市場機制為紅樹林保護活動引流資金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進一步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
為此,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引進北京林業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專家智庫,基于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調查數據,大量文獻調研、多部門函調以及多次專家研討會,開展了紅樹林保護項目碳匯方法學的研究工作,最終完成編制。
2022年5月8日,來自自然資源部、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的7位專家組成的評審專家委員會對該方法學進行了評審。
評審專家一致認為,方法學緊密銜接國際趨勢,結構完整、內容全面、邏輯清晰,屬國內首創,填補了國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類碳匯項目方法學的空白。
據了解,該方法學緊密銜接自然資源部藍碳系列技術規程,立足深圳紅樹林保護實際和特點,明確了紅樹林保護項目碳匯的碳計量方法以及監測程序,具有科學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為紅樹林保護項目所產生的碳匯提供了規范嚴謹的評估指南,對碳匯等具有正外部性的生態產品有效轉化提供了新的路徑。
該方法學重點研究國家保護性質的紅樹林所產生的碳匯等生態價值如何計量、監測、核證,指導項目開發和市場化交易,為建立自然資源碳匯市場提供技術支持,是將無形的生態資產轉化為經濟價值的重要依據。
目前,深圳全市紅樹林面積約296公頃,有紅樹林分布的自然保護地共8處,面積共179.18公頃,占全市紅樹林的60%以上。自2020年以來,深圳完成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25.72公頃。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表示,在該方法學的指導下,深圳將進一步探索碳匯權益交易、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補償模式以及社會資本參與紅樹林等重要自然資源保護和修復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