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中國菜是粵菜,自然對廣州有好感,深圳被譽為‘中國的硅谷’,在日本有很高的知名度紀錄片導演竹內龍戴著一頂米色的帽子,留著棕色的自然卷發,在視頻采訪中用流利的中文侃侃交談
最近幾年來,由于工作需要,竹內經常往返于粵港澳大灣區我每個月都要去幾次,每次都有新的發現,這里有很多值得拍攝的好題材他注意到,許多生活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日本人都走上了創業之路,在這片熱土上成長,開辟了職業發展的新天地
自2013年定居中國以來,竹內良能夠更深入地觀察和記錄中國,他的足跡幾乎遍及中國的所有省份中國過去10年發生的故事太有趣了,我早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目前,他正在制作一部關于長江的紀錄片,希望展示中國在過去10年的發展和變化展望未來,他希望去中國更多的地方走走,繼續用手中的鏡頭記錄真實的故事和感動的瞬間,通過講述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情感,創作出更多超越國界的作品,讓世界更好地了解多彩生動的中國
實習生鄭惠玉
人物傳記
竹內亮1978年出生于日本千葉縣2001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麻將的起源》,2010年,他又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長江之旅》2013年8月,他和妻子隨家人移居南京,后就讀于南京大學從2015年開始,他推出了《我為什么在這里生活》系列紀錄片,其中很多記錄了外國人在中國的故事2020年以來,先后發表《南京抗疫遺址》,《后疫情時代》,《走近大涼山》等紀實作品,受到廣泛關注
在中國各地擁有朋友是我過去10年來最大的成就
南方日報:是什么促使你家搬到中國的來中國后,你推出了多部中國題材的紀錄片有什么感悟和收獲
竹內亮:紀錄片的價值在于展現一個時代的面貌希望更多的日本人通過我的作品了解當代中國的真實面貌回顧過去10年,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來中國是對的
2013年,我和妻子從日本搬到中國南京,主要有三個想法:第一,希望把日本文化介紹給中國觀眾同時也想把中國文化傳達給全世界,包括日本觀眾,第二,我想學中文當時在日本從事影像行業十幾年,參與了很多以中國文化,中國風俗,中國社會為主題的紀錄片的制作但由于對當代中國的了解有限,我的作品缺乏深度和內涵我意識到,要想通過鏡頭傳達最真實的中國,必須精通漢語,第三,喜歡接觸新事物,愿意接受挑戰和改變一個日益開放,包容,快速發展的中國,引起了我的好奇
在過去的10年里,我幾乎走遍了中國的所有省份我參觀和拍攝的地方越多,我對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體驗就越深比如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服飾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我大開眼界今天,我的朋友遍布中國,這是我最近10年來最大的成就
南方日報:2010年,你為日本NHK電視臺制作了紀錄片《長江之旅》去年11月,紀錄片《告別長江》再次開機,第一集《尋找第一滴水》在今年2月上線后引發關注為什么10多年后又把鏡頭對準長江
竹內亮:我和中國的緣分,源于長江2010年《長江之旅》的拍攝,是我第一次見到長江那時候我不會說中文,無法和當地人深入交流雖然我有遺憾,但那次拍攝在我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
2022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為長江再拍一部紀錄片,期待通過它展現中國這10年的發展變化去年11月,《告別長江》第一集開拍今年春天,我們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通天河流域開始沿著云南,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地拍攝
南方日報:一路走來,你眼中的長江發生了哪些變化。
竹內亮:在拍攝過程中,經常聽說長江江豚比較多10年來,伴隨著長江沿線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推進,河水變得清澈,水生生物資源正在快速恢復
我想分享一個拍攝過程中的小故事:在青海格爾木長江源頭第一鎮唐古拉山鎮,我遇到了一群來自中國各地的環保志愿者,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垃圾,他們還向自駕游客和高速公路沿線的卡車司機進行環保宣傳,這讓我印象深刻。
不難發現,中國政府和人民已經意識到,下一代的幸福生活有賴于良好的自然環境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不僅造福本國人民,也將造福全世界
《愛上深圳包容的國際都市氛圍》
南方日報: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竹內亮:因為拍攝的需要,我經常往返于粵港澳大灣區其中一年多次去廣州,深圳,惠州,佛山等城市在我的研究對象中,有在廣州,深圳定居的外國人,也有在珠三角工廠工作的中國年輕人此外,我還把鏡頭對準了大灣區的科技企業,希望通過與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交談,展現企業最真實的一面,立體地講述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創業故事
作為一個日本人,我愛上了深圳包容的國際都市氛圍在深圳,年輕人多,外來人口多很多去過深圳的外國人都相信聽過一句話——來了就是深圳人這種包容不僅僅是對人,更是對文化和創新被稱為中國的硅谷,孕育了大量的高科技企業,深圳在日本民眾,尤其是日本年輕一代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因為我最喜歡的中餐是粵菜,所以自然喜歡廣州這個美食之都廣州是一座港口城市,有著悠久的對外交往歷史和開放熱情的城市氣質作為一座創業氛圍濃厚的城市,最近幾年來,廣州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精準醫療等新興領域涌現出一批科技領軍企業日本觀眾對他們的創業和成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
據我所知,有相當多的日本人住在廣州和深圳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定居京滬的日本人是跨國公司的外派人員,但很多定居廣深的日本人是從事尖端科技領域的企業家,這說明在粵港澳大灣區,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業青年都有夢想,爭奪新的產業,渴望有所作為我是一個創業者,和他們有很多共同點,互相吸引
南方日報:作為一名專業紀錄片導演,你有哪些講述粵港澳大灣區故事的經歷。
竹內亮:首先要善于換位思考,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構思和拍攝,用接地氣的表達方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要講好粵港澳大灣區的故事,前提是要了解世界各地觀眾的審美和愛好在我看來,日本人對中國的關注主要集中在科技,歷史,美食和風景上此前,我拍攝的一部關于深圳科技企業成長的紀錄片在日本獲得了很高的關注
其次,要采用簡單真實的創作手法紀錄片越真實,越接地氣,就越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去年11月,我在深圳中心書城拍攝紀錄片《我是書城》影片中沒有精致的pose,也沒有酷炫優雅的手法,而是追求簡單的生活氛圍和真實的現場感來改變一些人對深圳文化的認知偏差
以第三方視角呈現真實有趣的中國
南方日報:最近幾年來,短視頻越來越流行你也嘗試做短視頻你以后還會堅持用紀錄片記錄中國嗎
竹內亮:中國的傳媒業發展太快了有幸經歷了中國網絡視頻的崛起大潮,也受益于行業發展帶來的巨大紅利
我一直覺得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很重要未來,我將繼續專注于制作充滿情感溫度和思想深度的長視頻,讓更多人了解中國,通過紀錄片向世界傳遞真實的中國同時我會把紀錄片的一些片段發布到短視頻平臺上,連接更多的網友
南方日報:對于通過鏡頭講述真實的中國,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你未來有什么打算。
竹內亮:用紀錄片來增進日中兩國人民,尤其是兩國年輕人之間的相互了解,是我創作的動力10年來,我制作了多部向中國觀眾介紹現代日本,向日本觀眾介紹當代中國的紀錄片和節目,希望消除一些偏見和誤解,拉近彼此的距離記錄真相,消除偏見,正是我最想做的事情,也是我堅持做紀錄片的初衷
支持單位:廣東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