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挑戰基因隨機突變理論
長期以來,基因突變的隨機性一直是生物演化理論的基礎,可是這個生物學經典觀點受到一項新研究的挑戰。
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通過擬南芥實驗發現,基因突變并非是隨機的,而是以某種對植物有益的方式進行這一新發現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進化的理解,有望幫助科學家培育出更具優良性狀的作物,甚至幫助人類開發對抗癌癥等疾病的新療法
基因突變是指DNA發生了無法修復的堿基對組成或順序改變現有理論認為,最初的基因突變是隨機的,自然選擇決定了能夠在生物體中觀察到哪些突變
這一國際團隊在實驗室中培育擬南芥并對其進行DNA測序,以發現其突變是否存在深層次規律性。
相比人類基因組由30億個堿基對組成,擬南芥基因組僅包含1.2億個堿基對,被認為是理想的遺傳實驗模型植物。
研究團隊發現,擬南芥基因組存在低突變率區域,并且這些低突變率區域出現了生存必需基因的過度表達,例如參與細胞生長的基因在這些低突變率區域,基因的突變率降低50%以上,生存必需基因突變率甚至下降三分之二
研究人員解釋說,基因組中這些真正重要的區域對新突變的有害影響也很敏感,因此DNA損傷修復在這些區域特別有效。
研究人員還發現,DNA被不同類型蛋白質包裹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預測基因是否會發生突變,這意味著可以預測哪些基因比其他基因更有可能發生突變。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