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金康賽力斯重慶兩江工廠內,機器正開足馬力不間斷生產。值得注意的是,這座工廠生產新能源汽車即將使用的動力電池,將大多是來自寧德時代位于四川宜賓的工廠;此外,小康股份旗下多款車型的雨刮系統、后橋總成及后車架、全車線束等配件也均來自四川企業。
“加快汽車產業鏈區域化、縮短配套半徑是汽車產業鏈的發展趨勢。在電池材料、電池包等新興領域,重慶本土企業體量較小;四川在新材料、動力電池、電子信息和軟件產業領域優勢突出,這表明,川渝兩地汽車產業鏈具有很強互補性。”小康股份總裁馬劍昌接受中新社重慶分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投資吹風會上,西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10個西部省份分別向境內外投資者介紹了投資環境。
川渝兩地在汽車產業協同發展,正是雙方彼此張開懷抱,打造中國西部增長極的縮影。如今,越來越多的“重慶造”汽車使用起“成都造”汽車零部件。重慶另一家龍頭汽車制造企業長安汽車已在川渝兩地完成車身件、保險杠、儀表板、內飾板、座椅、燈具等品類本地化布局,目前在川渝地區有260余家供應商,在生產性供應商中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重慶市經信委統計的數據顯示,川渝兩地現有汽車整車企業45家,汽車零部件企業1600家,年產值超過5000億元,汽車年產量近300萬輛。為促進兩地汽車產業協同發展,2020年川渝兩地簽署了多個汽車產業協同發展協議,最新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兩地通過聯合開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攻關,聯手打造車聯網和高速公路車路協同等應用場景,聯手推進氫燃料應用示范,聯手推動兩地整車與零部件企業互配互供等舉措,到2025年力爭兩地汽車產量、行業產值分別突破300萬輛和6000億元,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全球重要的汽車研發、制造、應用基地。
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敬表示,汽車產業規模大、帶動作用強,成渝兩地汽車產業協同發展,可快速壯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體量,在中國西部地區形成強大汽車產業集群,還有利于擴大兩地汽車產業市場空間、整合兩地汽車產業鏈、擴大產業鏈分工范圍、促進產業分工深化,共同開拓國外大市場。。
除了汽車產業,川渝兩地電子信息產業協同發展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電子信息產業是一塊規模更大的“蛋糕”:今年1月至6月,川渝兩地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1071.9億元,其中重慶4590.4億元、四川6481.5億元,同比增長26.3%。
近年來,不少電子信息產業企業赴川渝地區布局建廠,其中不乏臺灣晶技、泰晶科技、惠倫晶體等龍頭企業,使該區域逐漸成為產業高地。2017年,四川明德亨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四川瀘州,主要生產擁有“電子之鹽”之稱的石英晶體諧振器。該公司總經理李強告訴中新社四川分社記者,雙城協同有利于打造上下游鏈條式合作區域,促進企業技術交流,還能增加瀘州等周邊城市對于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電子信息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川渝兩地將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重點領域,提高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搭建川渝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產品產業鏈供需對接平臺;加強開放合作,提升產業能級,“例如,眉山市重點圍繞電子信息、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與重慶渝北區、墊江縣等開展合作;廣安市加強與重慶兩江新區、渝北等電子信息重點區域的產業協作,打造川渝地區筆記本電腦、手機等消費電子產業重要生產配套基地。”
談及川渝兩地率先在汽車和電子信息兩個產業協同發展,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工業組副組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盛毅指出,要為汽車、電子信息兩個產業“延鏈”,并以此為樣本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在更大范圍內推動產業鏈協同,“我認為雙方在重型裝備制造、旅游、金融、物流、科技服務等領域都有廣闊合作空間。”
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宏觀經濟組副組長、西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丁任重表示,川渝兩地產業內部存在差異,并非“同質競爭”關系;要整合力量,在中國西部打造經濟增長極,從2020年經濟數據看,川渝兩地GDP總量約占全國7.3%,較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京津冀地區還有不小差距,兩地要按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重點發力,不斷擴大經濟規模。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