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跑步進入并購時代
日前,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舉行房地產企業代表座談會會議表示,交易商協會將支持符合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企業注冊發行債務融資工具,募集資金優先用于并購項目或已售在建項目
地產債務集中到期
多數房企已囊中羞澀
自2019年開始,房地產債務集中到期似乎成為了很火熱的詞匯,過去高歌猛進,大舉擴張的房企一批批倒在了黎明之前。
曾經風光無限的地產龍頭頻頻被爆債務逾期,投資者已經見怪不怪很多長期在地產百強榜單中占據一席的房企,也已經淡出人們視線
剩下的幸存者雖熬過了前幾輪債務清償,日子過的也并不滋潤,如今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
可怕之處在于,熬過了2021年,債務集中清償期卻遠未結束。根據貝殼研究院數據,2018—2023年,房企到期債務規模如圖所示:
數據顯示,2021年債務到期規模達到了峰值12822億元,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何如此多的龍頭房企都沒能在2021年全身而退。
可是,2022年和2023年房企的到期債務規模仍然高達8951億元和8348億元,甚至超過了2019年和2020年的到期規模。
眼下階段,無論龍頭房企還是中小房企基本都是囊中羞澀,多地樓市遇冷去化堪憂,新增融資又受阻滯,即使加上交易商協會的支持,但重點在于符合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企業又該如何定義那些一只腳已經踏入深淵的房企是否抓的住這棵救命稻草凡此種種,都給地產企業的前路蒙上了一層陰霾
最了解企業資金狀況的必然是企業自己,其實很多房企深知資金缺口太大,已無法通過外部融資渠道獲得大額新增貸款實現自救,只能放棄掙扎,開始尋求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戰略投資者或變賣資產回血。
地產并購市場迎來繁榮
債務融資工具提供關鍵支持
有人愿賣,卻不一定有人愿買。
即使最近各大會議頻提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甚至多個城市陸續發布限跌令,都為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發展定下了政策基調但長期以來建立的悲觀預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扭轉,很多入局者更愿意持觀望態度,即使是目前資金充裕,毫無償債壓力的房企,也謹小慎微,一心求穩,不敢以自有資金進行大額收購
2017—2020年及2021年截至12月17日,我國境內房地產行業進行中及已完成的并購交易數量如表所示:
自2019年開始,國內多數房企自顧不暇,收購意愿大幅降低,因此并購數量和并購金額均有所下降2021年這兩項指標更是同時達到了最低水平,如今距年末已不足半月,僅發生了216起并購,金額合計1247.49億元,不足2017年并購金額的四分之一,平均每起并購金額也僅僅5.78億元,不足2017年平均并購金額的一半
如此,折射出多數房企現金流都已經捉襟見肘,即使有收購之心,也無收購之力因而,債務融資工具的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給有意愿的收購方提供充足的資金,他們就可以更加全面客觀地分析收購的必要性,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斷
另一方面,考慮到已經爆出債務問題的老牌龍頭房企也可能作為被收購方參與其中,甚至將會出現史無前例的巨額并購案件在優質標的爭奪中,即使是自身實力偏弱的房企,也獲得了與強者一較高下的入場券,蛇吞象的情況難保不會發生
除這些以地產為主業的老牌房企外,伴隨著地產利潤的大幅下降,非房企業也正處于剝離地產板塊的集中爆發期,更加推動地產行業迎來整合旺季。
未來幾年,無論并購數量,并購金額,并購規模,都會出現強勢反彈最終得以存活的龍頭房企市場份額將大幅提升,自身實力也將進一步增強
央企或成收購主力
地產行業格局悄然變化
在本輪的地產下滑周期中,大多數房企都采取了收縮戰略但是相對于民企地產而言,央企地產由于前期經營穩健,資金壓力較小,收縮幅度自然也相對有限
2021年多輪集中供地遇冷,由來已久的金九銀十一去不返,成為無數地產從業者談論的話題同樣熱度爆棚的還有相伴而生的一個話題,當民企地產紛紛收起羽翼,央企地產就成為了各輪拍賣中的拿地主力軍
根據中指研究院數據,今年1—10月房地產企業拿地金額排行榜中,中海地產,保利發展,華潤置地,招商蛇口和中國鐵建分別以1083億元,1082億元,877億元,703億元和577億元躋身前十,僅央企地產就在前十席位中獨占半數相比之下,2018—2020年,都只有保利發展,華潤置地,中海地產三家央企在拿地金額排名中位列前十
除此之外,中國金茂,華僑城A等多家央企的拿地金額同樣名列前茅,可見我國地產行業的分布格局已經在悄然發生變化。
拿地尚且謹慎,大額收購更考驗決策者的膽量如此看來,在我們即將跨入的房企并購時代,可能同樣會由央企地產公司發揮主導作用,央企與民企聯合收購或許也會漸成潮流
經歷過這場浩浩蕩蕩的行業更迭后,我國地產行業的發展格局將會煥然一新曾經的黃金二十年終究已經過去,熬過這個寒冬,下一個黃金時代還會遠嗎
《英才》封面文章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