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偉瑩) 今年,始創于1986年的中華保險迎來35周年華誕。而中華保險也是全國唯一一家以“中華”冠名的國有控股保險公司。在建司35周年媒體座談會上,中華保險總裁高興華指出,中華保險作為我國農業保險的先行者和國家財政補貼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的承擔者之一,圍繞黨和國家“三農”政策推動農險業務發展,在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防止農民因災致貧、因疫情致貧等脫貧攻堅的偉大工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中華保險正在推進數字中華轉型,提升科技賦能,推動公司從傳統保險公司向科技型保險公司根本轉變。
他還指出,當前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國保險業發展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宏觀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行業發展仍處于戰略機遇期。中華保險將順應國家發展大勢與行業發展趨勢,堅守初心,搶抓機遇,以“三大轉型”助力“三大服務”,努力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深耕農險,做大拳頭產品
資料顯示,中華保險由經營農險業務起家,作為我國農業保險的先行者和國家財政補貼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的承擔者之一,深耕農險領域三十五載,也是業內唯一一家將“服務三農”作為初心使命的保險公司。
據高興華介紹,農業保險一直是公司的拳頭產品,2020年保費規模位居國內第二位、全球第四位,也是公司服務三農、助力國家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載體。
一是全面推動農險業務發展。2007年,財政部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中華保險第一時間堅決響應國家號召,全力投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全程參與了三大主糧作物保險、能繁母豬、奶牛保險,以及一系列擴面、增品、提標工作。目前,農險業務已經覆蓋28個省市區(計劃單列市)、260地市、1200縣。農業保險在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防止農民因災致貧、因疫情致貧等脫貧攻堅的偉大工程中,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是加大農險創新力度。近年來,中華保險緊緊圍繞農業風險保障核心職能,加大創新力度,不斷滿足三農領域多元化、多層次的保障需求。不斷創新農業保險產品,中華保險農業保險產品條款近2500個,產品條款數量位居行業前列,初步構建了涉及產量、收入、價格指數、天氣指數、扶貧專屬等完善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覆蓋了農、林、牧、漁業220余個農產品品種。探索升級保處聯動模式,加快建設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已形成了獨具中華特色的“威海模式”“武安模式”等,通過“畜禽防疫專標、平臺線上承保、無害化集中處理、理賠閃賠到戶”的閉環管理,解決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難題,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目前“保處聯動”模式已推廣到162個縣市區。新華社《瞭望》雜志以長篇報道“威海模式”,農業農村部有關領導實地參觀調研,“保處聯動”經驗得到相關部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創新推進“保險+期貨”項目,中華保險已在14個省市累計開展“保險+期貨”項目102個,涉及農產品10余個品種,與期貨公司形成了農業風險共擔機制,合力打好金融服務“組合拳”。科技賦能綜合服務。種植險方面以遙感技術為核心的“空天地”一體化按圖作業新模式,有效推進精準承保理賠示范工作。養殖險方面全面引進電子耳標、AI智能點數、臉部識別、智能測量、電子圍欄、影像查重等技術運用,做到承保數量真實、理賠結果合規、服務效能顯著。全面建設新核心系統和gist平臺,建設中華興農保移動平臺,推動農業保險服務的信息化、平臺化、自助化和線上化。
三是不斷加強農村網點建設,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強農村服務網點和專業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客戶服務能力,著力解決農險服務 “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中華保險已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經營農險業務,其中鄉鎮級“三農”服務站共6464個,村級“三農”服務站30157個,全國共聘請協保人員數量近5.8萬人,為提升農險服務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是發揮保險專業優勢,助力脫貧攻堅。近年來,中華保險系統累計派駐上百名專職扶貧干部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涌現出以“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新疆自治區國家深度貧困鄉且克且克村第一書記徐東平等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典型。中華保險通過創新保障模式和服務方式,深度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在助力精準脫貧扶貧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以保險產品為切入點,累計開發150余類扶貧專屬產品,為970萬戶次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風險保障達4700億元。共青團中央與中華保險共建青年創業扶貧項目—“中華情#8226;保險美”,支持貧困地區青年創新創業項目63個。因地制宜開創了新疆、四川、內蒙和河北等一批保險扶貧典型案例模式,交出了中華保險精準扶貧時代答卷。
回歸保障本源,調優結構
中華保險作為國有保險企業,始終堅守“保險姓保”,充分發揮社會穩定器、風險減震器、經濟助推器的功能,緊緊圍繞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民生保障,堅守保障本源,持續調優結構。財險公司積極響應監管政策,全力投入車險綜合改革,全面推動非車險業務快速發展,業務結構持續改善;壽險公司堅持價值導向,業務保持高速增長,結構適度調整。
著力服務實體經濟發展。2018年以來累計為10萬余企業提供風險保障超12萬億元。一是大力開展新興產業保險,支持國家創新發展戰略。首臺套保險業務快速擴展,累計為國內企業提供約 200 億元風險保障;新材料保險業務累計提供風險保障約 55 億元。二是大力發展綠色保險,為綠色低碳行業提供風險保障超過8500億元,直接投資12.7億元。三是服務“一帶一路”,海外業務拓展到 55 個國家和地區,承保金額突破466億元,助力企業走出去并有效防范海外風險。四是積極服務國家重大項目,參與“兩新一重”項目,服務國家能源、中船、中石化、三峽集團等一批重要央企客戶,承保一批地鐵軌道項目;五是開展保險資金運用,扶持實體經濟發展轉型,對醫療健康、新能源、軌道交通、農業等領域累計投放保險資金超560億元,其中助力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累計為178萬客戶提供授信超過280億元。六是充分發揮保險經濟補償功能,35年來累計賠付近3200億元,支持受災企業盡快實現復產重建,為經濟與社會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不斷升級民生保障。積極參與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2013年,中華財險成為首批獲得大病保險承保資格的保險公司,政策性健康險業務規模與保障金額位居財險行業前列。截止目前,政策性健康險管理業務服務范圍達到22家省級分公司116個地市,為1億多城鄉居民提供3萬億元的風險保障;長期護理險試點服務范圍擴大至至四川、山東、內蒙古、江蘇、湖南、遼寧等六省九市;參與地區級十多個惠民保項目;創新開展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實現保費收入4000余萬元。
推進數字中華轉型,補上短板
2020年6月,中華保險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合力構建新一代全分布式保險核心系統,這是保險行業首次基于混合云模式構建核心系統,拉開了中華保險“重構、重塑、重生”的數字化轉型之路的序幕,推動了公司從傳統保險公司向科技型保險公司根本轉變。當前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是完成了高階業務規劃藍圖,以客戶為中心優化業務模式156個,重構獲客模式、運營模式、管理模式;二是系統上云,33個重要系統已經完成上云, 29個關鍵業務系統實現云上災備,實現業務敏捷升級,具備了承接海量并發、碎片式保險訂單的能力;三是開發上線智能一體化營銷服務平臺,打通了客戶、服務、銷售、產品線上全流程,實現客戶全生命周期服務和管理,客戶資源跨渠道流轉縮短到10分鐘,家用車續保率平均提升7個百分點,平均觸客頻次提高30%,已經成為提升客戶服務能力的有力抓手和工具。四是全面應用在線理賠平臺,理賠服務線上化率不斷提升,理賠案件線上化率達到34%,人均處理案件9.1件;線上精準送修率較線下提高6.5個百分點。查勘定損員日均案件處理量提升30%,車險萬元以下案件周期同比縮短1.85天。從出險到確認損失僅需3分鐘,賠款15分鐘到賬。數字化轉型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三大轉型”助力“三大服務”
高興華指出,當前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國保險業發展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宏觀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行業發展仍處于戰略機遇期。中華保險將順應國家發展大勢與行業發展趨勢,堅守初心,搶抓機遇,以“三大轉型”助力“三大服務”,努力構建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一是加快推進以客戶為中心轉型。以客戶為中心轉型是未來幾年轉型的主線,中華保險將堅定不移地推進實施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組織、流程、平臺的變革升級。一切經營管理活動都要以客戶為中心,真正實現從經營產品、經營渠道、經營費用向經營客戶轉。進行客戶分群經營與管理,對現有組織架構進行調整優化,按照客戶全生命周期旅程特點,梳理和再造運營流程。以智能一體化平臺和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為載體,逐步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銷售、服務、運營體系,全方位提升客戶管理與服務能力,給客戶一個選擇中華、留在中華的理由。
二是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是中華保險五年戰略規劃實施的關鍵與基礎,要以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為依托,加快完成業務中臺與數據中臺雙中臺建設與應用系統建設,實現從傳統的依靠人力、費用等要素投入的粗放低效經營模式向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轉變。要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全面提升數字化技術賦能轉型發展的能力,實現保險業務全流程的數字化,包括客戶線上化、管理線上化、服務線上化,從而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客戶體驗。
三是加快推進生態圈融合發展轉型。要立足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優勢,在與自身業務密切相關的產業鏈中重點構建“汽車+保險”、“農業+保險”、“健康+保險”三大生態圈,實現從單一化經營向產業鏈縱深發展轉型,提升市場競爭力。構建汽車生態圈方面,積極開展對外合作,打造車主綜合服務平臺,增加客戶觸點和場景,提升流程線上化率和客戶續保率。構建農業生態圈方面,以農險為依托,以三農需求為出發點,拓展輻射帶動其他險種發展,全方位覆蓋農村的保險保障需求。構建健康生態圈方面,研究探索引入醫療、醫藥和健康產業資源,為參保客戶提供附加就醫和健康管理等服務。
四是積極服務國家大局。在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中華保險將始終把握國家政策導向,提升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聚焦“兩新一重”,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大保險產品的供給側改革,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保駕護航;加大保險資金運用支持力度,通過債權計劃、股權計劃等方式,為軌道交通、能源電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保險資金支持。聚焦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提升輔助社會治理能力。積極發展教育、醫療、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的保險業務,充分運用保險的風險管理手段,參與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助力解決政府在安全生產、環境治理、建筑質量、巨災保險等領域的治理難點。聚焦“雙碳”戰略,積極發展綠色保險。通過保險產品創新,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針對產業結構轉型、生活方式改變、巨災風險應對、碳匯能力提升、環境風險共治、綠色產業增信等領域存在的風險痛點,提供相應的保險保障與風險管理服務。
五是積極服務鄉村振興。在保險業服務鄉村振興論壇,將發布《中華保險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在十四五期間,中華保險將加大三農領域的資源投入力度、產品與服務創新力度、業務支持力度,構建“農業+保險”生態圈,顯著提升農村市場的保險保障能力、風險管理能力、保險服務能力,將三農保險業務的占比由20%提升到25%(在綜合性保險公司中,三農保險業務占比名列前茅),全面提升服務鄉村振興的貢獻度。中華保險還提出了“五個一工程”目標:即每年推出100個特色農業農村保險項目,創新三農保險產品供給與服務模式;每年投入1億元鄉村振興專項資金,用于定點幫扶、農村保險網點與基礎設施建設、三農保險產品、服務與科技創新等工作;每年投入不少于10億元鄉村振興產業投資,通過保險資金運用支持鄉村振興相關產業的發展;每年支持100億元的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創新“保險+信貸”、“保險+期貨”等模式服務農業產業現代化;每年新增1萬億元綜合保險保障,為穩定農業生產、農村社會、農民生活保駕護航,織牢織密保險服務全面鄉村振興的保障安全網。
六是積極服務社會民生。中華保險將繼續聚焦“健康中國”戰略,大力發展醫療健康保險。在政府委托保險業務領域,開展基本醫保經辦、大病保險等服務,創新探索政府、保險公司、醫療機構和參保群眾互利共贏的良性發展機制,構建起“基本+大病+醫療救助+長期護理+健康管理”的完整保障鏈條。在商業健康保險業務領域,對接全民醫保體系,積極打造覆蓋全生命周期,涵蓋醫療、疾病、護理、失能、意外等需求的健康保障計劃,為不同人群構建起全方位的健康風險屏障。在健康管理保險業務領域,打造智慧醫療服務系統,整合客戶和醫療資源,通過“建平臺、搭生態圈”,構建起線上、線下的專業化服務平臺,建立健康管理中心,探索依托可穿戴設備等技術,提供日常健康風險管理服務,實現從“健康保險”向“健康風險管理”延伸,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醫療服務。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