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劉雙霞)2月3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聯合騰訊金融科技智庫發布《互聯網理財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數據顯示,互聯網理財規模已由2013年的2152.9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15萬億元,而2017年互聯網理財規模同比增幅達到52.39%,預計2018年將達到5.36萬億元,以此類推,預計到2020年,中國互聯網理財規模將達到15.5萬億元。 《報告》顯示,互聯網理財指數也已由2013年的100點增長到2017年的695點,增長了近6倍。據了解,互聯網理財指數是以互聯網理財規模在居民金融資產中的比重進行衡量。去年1月17日,社科院聯合騰訊理財通、騰訊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發布國內首份《國人工資報告》,首次發布互聯網理財指數(IWMI),為衡量互聯網理財在居民資產配置中的比重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標準。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殷劍峰表示,從各項數據來看,國內財富管理行業邁入了2.0時代,在做好風險防控的條件下互聯網理財領域發展前景巨大。 對于互聯網理財的快速增長,《報告》總結稱,“互聯網理財指數增速如此迅猛的背后,離不開金融科技的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對于財富管理行業的影響已不言而喻”。 “歸根結底是人口紅利時期高儲蓄、高投資的結束。”殷劍峰表示,后人口紅利時代,儲蓄率的持續下滑加上其他周期性、結構性因素,導致金融業整體負債業務的難度加大。 從供需關系來看,種種趨勢推動之下,高凈值人群對財富管理的需求出現兩大轉變,其中零售理財轉向凈值化和智能化,貴賓理財轉向高端化和全球化。數據顯示,傳統金融市場、基金公司所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已很難滿足國民財富管理需求,整體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報告》顯示,在250.6萬億元的居民可投資資產規模中,金融產品的占比卻不足35%。 (責任編輯:向婷)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