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共享單車“守護者”:春節(jié)里的“共享”與“孤獨” 中新社成都2月18日電 題:共享單車“守護者”:春節(jié)里的“共享”與“孤獨” 作者 王鵬 共享單車,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fā)明”之一,給民眾出行帶來許多便利,也催生出新的職業(yè)和群體。在共享單車投放量超過140萬的成都,有一群人被稱為共享單車“守護者”,他們的春節(jié)與“孤獨”相伴,卻也因“共享”催生忙碌。 2月18日,農(nóng)歷大年初三,87歲的成都老人王祖潮剛吃完午飯,在樓下散步的間隙,又開始了半年多來的“老習慣”——將小區(qū)里的共享單車擺放整齊,再把兩輛故障車搬到樓下用鐵鏈鎖起,隨后電話通知共享單車運營維護人員。 在成都的共享單車“守護者”中,王祖潮大概是年齡最大的一位。他祖籍浙江杭州,上世紀六十年代,響應(yīng)國家三線建設(shè)號召,來到四川從事國防科研工作,退休后常年居住在成都。老人如今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清晰,對共享單車的熟知令人詫異。 “上世紀四十年代,杭州被侵華日軍占領(lǐng),我小學沒讀完就輟學了。去商店當過學徒,賣過報,印象最深的還是學習修理自行車,我最喜歡。”王祖潮說,新中國成立后,他重返校園學習機械制造,“一輩子跟機械有不解之緣。” 如今共享單車盛行,在中國城市的大街上,打開手機掃碼就能騎走,這讓新中國成立前就學習修自行車的王祖潮感慨萬千。“我年輕的時候自行車是奢侈品,誰能有一輛那可不得了。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太快了,共享單車的‘共享’做法,讓每個人都有了自行車,實在不得了!”  正是對“共享”理念的推崇,王祖潮老人決定用自己的閑暇時間“擺弄”共享單車。茶余飯后,只要在路邊看到共享單車沒有擺放整齊,老人會一輛一輛整理好。看到壞掉的共享單車,他會搬到自己家樓下,用鐵鏈子鎖起來,再通知運營維護人員。 與87歲的王祖潮老人相比,今年45歲的廖代永的生活則徹底被共享單車改變。“共享單車出現(xiàn)之前,我是摩的司機,結(jié)果共享單車出現(xiàn)后,幾乎沒人再坐摩的了。”廖代永告訴記者,原以為共享單車“毀”掉了自己的飯碗,結(jié)果是給他帶來全新的工作。 “共享單車需要運營維護人員,我們摩的司機熟悉城市地理位置和路況,被吸收進來成了很自然的事。”如今,廖代永每個月固定收入5000元人民幣左右,在ofo小黃車成都公司有了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 春節(jié)期間,成都各大景點游客如織,共享單車用車量隨之攀升,廖代永選擇了值班留守。在成都杜甫草堂附近,廖代永每天檢修車況、整理車輛,經(jīng)手的共享單車多達千輛。 恰逢春節(jié),在游人如織的杜甫草堂,只有共享單車相伴的廖代永顯得有些“孤獨”,但火熱的“共享經(jīng)濟”又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最生動的注腳。(完) 鄭重聲明:此文內(nèi)容為本網(wǎng)站轉(zhuǎn)載企業(yè)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guān)。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