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伏熱浪襲來,60歲的汪淑杰克服倦意,抓緊時間拾掇食材。25日是富江花海和餐廳對外營業的首日,她帶領村里10余名婦女做著迎接客人的準備。  圖為富江村的湖畔花海 蒼雁 攝 “做魚時放芭蒿是我們村的傳統,芭蒿質地和魚的新鮮都非常重要。”汪淑杰居住的吉林省蛟河市漂洋鎮富江村毗鄰松花湖,水域面積10.6平方公里,居民不到500戶,作為巴拉文化發源地之一,當地食物風味、民俗、歌舞、生產工具保留著大量歷史痕跡。 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皮福生介紹,巴拉人是女真人的一個分支,巴拉為女真語,意為“行為輕狂之人”,明末清初努爾哈赤征討女真各部時,巴拉人為了躲避戰亂遷移到深山里。 巴拉人長期生活在密林,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汪淑杰從母親那里學習到的烹飪方法,便源自巴拉文化。“我小的時候,開江捕魚會有祭祀和舞蹈,傳統節日有祈福。”  圖為富江村 蒼雁 攝 而當地的老式玉米樓、過年節時掛紅燈、冬儲、漁獵、狩獵等,都是后人延續巴拉人的習俗。富江村黨支部書記廖昌武說,隨著老人漸漸老去,為了搶救村子的歷史,2014年村里建設了一處博物館,收藏當地各式老式農具、煙具、箱子、柜子等生活物品2600多件。 一件保存完好的蓑衣透出了歷史的線索。“這是一位村民祖上傳下來的,可以說明當時的人們躲避風雨捕魚的習慣。” 富江村保護和傳承巴拉文化的機遇,來自吉林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村里修建了10公頃湖畔花海,汪淑杰是運營負責人,帶領村民在此勞作。“我很少走出村外,但在這接待了來自美國、韓國和日本的客人。” 釀酒坊、河燈制作也是巴拉文化的一部分。蛟河官方介紹,富江村有放河燈的傳統,已連續舉辦了8屆富江村松花湖河燈文化旅游節,累計接待游客22萬人次。 文化也代表著商機,多戶村民改建自家民房經營民宿,來自河南和大連的投資方也看好這個傳統村落的美好前景。“我們在尊重和保護村子文化的同時,也突出時尚感。讓這個村子的文化和底蘊走出大山。”來此投資的商業機構負責人說。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