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10日,已有28家期貨公司2024年度經營數據出爐。整體來看,首尾業績分化明顯,頭部特征仍顯著。從凈利潤來看,上述28家公司2024年合計實現凈利潤60億元,和前一年度幾近持平,有12家公司同比走高。
多位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去年期貨行業競爭加劇,頭部公司表現優于中小型公司,這也體現出行業“二八分化”格局。未來,差異化發展依然是趨勢,只有發揮出競爭優勢才能在行業高質量發展中占得一席之地。
14家公司躋身“億元俱樂部”
2024年期貨行業經營環境經歷多次調整,在手續費停止返還、利率下行和競爭加劇背景下,期貨公司經營壓力陡增。數據顯示,上述28家公司中,有14家公司去年凈利潤躋身“億元俱樂部”,相較前一年度公司數量有所減少。同時,在14家公司中,凈利潤同比增長的僅有6家;中信建投期貨、招商期貨、光大期貨、海通期貨、方正中期期貨等公司凈利潤同比均有所下降。
另有11家公司去年凈利潤在1億元以下,其中有5家公司凈利潤同比有所走高;6家同比呈現下滑態勢,如中泰期貨去年凈利潤為453萬元,同比下滑超過99%。此外,紫金天風期貨、紅塔期貨和混沌天成期貨等3家公司,去年呈現虧損狀態。
“去年期貨行業的競爭格局分化明顯,頭部機構憑借綜合實力持續領跑,而中小公司則表現出韌勁不足,未來若想實現突圍,必須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金信期貨總經理胡曉波向記者表示,?公司將持續深化“一體兩翼”模式,通過?創新?衍生品工具、科技化服務體系和主動型風險管理能力,助力客戶在復雜市場中把握機遇,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
安糧期貨經營發展部總經理柳瑞向記者介紹說,去年期貨行業整體呈現“穩中承壓、分化加劇”特點,頭部效應顯著。雖然部分公司凈利潤同比實現增長,但面臨的挑戰也比較突出,尤其是在傳統經紀業務方面,受成交規模波動、交易所手續費調整等影響,經紀業務收入普遍下滑。
頭部公司凈利潤占比超九成
數據顯示,28家期貨公司去年合計實現凈利潤60億元,與前一年度的60.8億元同比近乎持平,但從行業梯隊來看,頭部集中度更為明顯,如上述14家“億元俱樂部”公司,合計凈利潤為56.9億元,占合計凈利潤的94.83%。
五礦期貨戰略運營管理部資深高級經理陳治告訴記者,去年行業競爭更為加劇,多數公司經營成本增長較高,如人力與IT技術投入加大,且經紀業務利潤收窄,創新業務占比有限,多數中小型公司經營壓力重重。“從業績出色的公司來看,主要在于充分發揮自身競爭優勢,如部分公司開拓海外業務,在國際化創新業務中取得較好成績,在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去年期貨行業強者恒強格局更加明顯,但從部分公司表現來看,特色化路徑同樣顯著。”柳瑞介紹說,如國際化業務先行者,部分公司境外業務收入增速超160%等,還有持續發力風險管理業務和依托金融科技轉型的公司。整體來看,差異化發展將成為趨勢。
“公司將以?交易咨詢?和?資產管理?為兩翼,通過主動性、專業化服務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胡曉波表示,期貨公司需從單純提供交易通道轉向深度?支持客戶?的綜合服務商轉型,還需要依托金融科技,為客戶提供從宏觀研判、策略優化到動態跟蹤的一站式服務。同時,?資產管理?業務也是有力抓手,需與?衍生品?工具深度結合,開發結構化、指數化等創新型產品,滿足客戶多元化配置需求。
多年來,五礦期貨在有色金屬、貴金屬、新能源等領域形成競爭優勢。陳治介紹說,公司會繼續深耕產業服務領域,充分發揮金屬及新能源全產業鏈的背景優勢,增強對金屬、新能源等產業客戶的深度服務能力,構建產業風險管理綜合解決方案,推出更加靈活和高效的風險管理工具,助力企業提升風險抵御能力。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