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財經
左星月
王亞靜
倩倩
頌文
以天為幕、以地為臺、背靠大王峰、面對九曲溪,在張藝謀的指導下,來自武夷山的《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給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享受。
近日,《印象·大紅袍》背后的公司印象大紅袍股份有限公司開始沖刺港交所。
據悉,《印象·大紅袍》累計演出超過6200場次,而公司至今十分依賴演出服務。2024年前三季度,演出收入占比攀升至95%。
更關鍵的是,隨著張藝謀等核心創作團隊退出觀印象后,印象股份新推出的《月映武夷山》能否復制《印象·大紅袍》的成功仍存在不確定性。
此外,在趨勢下,200多元票價能否持續支撐業績增長,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1、張藝謀執導,靠賣門票賺錢
“山為屏何須作畫,水作琴聲不用弦。”《印象?大紅袍》基于山水實景,讓觀眾用看得見、摸得著,甚至聞得到的方式,將茶文化推介給游客。
2004年,受廣西文化廳邀請,張藝謀、王潮歌、樊躍開始接觸到實景演出。2004年3月20日,他們共同打造的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開始公演,這也是“印象”系列的開山鼻祖。
《印象劉三姐》開創了中國旅游實景演出先河,一度成為廣西旅游的名片。張藝謀、王潮歌、樊躍也成為“印象鐵三角”,共同發起北京印象創新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并推出“印象”、“最憶”、“又見”和“歸來”四大文旅演藝品牌。
張藝謀曾公開表示:“潮歌是前鋒,樊躍是中場,我是后衛。”通過藝術上的通力合作,三位導演陸續制作出了《最憶是杭州》、《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等一系列作品。
其中,《印象?大紅袍》是“印象鐵三角”的第五個作品,是以雙世遺產地——武夷山為地域背景,以武夷山茶文化為表現主題。山水實景演出以“大紅袍茶”為主題,分為七個篇章,將武夷山及大紅袍茶文化的精髓娓娓道出。
)
武夷山是福建、江西兩省重要的林區、茶葉產地。依托武夷山風景區,印象股份擁有三大業務板塊,分別是《印象?大紅袍》山水實景演出、印象文旅小鎮以及茶湯酒店。
據悉,《印象·大紅袍》的演出規模較大,表演團隊共有超190名演員,360度旋轉觀眾席可容納約2100名觀眾。每年的7月和8月是武夷山旅游旺季,每個月有60場以上的演出。
在社交平臺上,搜索“武夷山旅游攻略”,不少博主都推薦了該實景表演。可見,《印象·大紅袍》已經成為武夷山旅游的必經“打卡點”之一。
截至招股書簽署之日,自2010年首演以來,該表演已演出超過6200場次,吸引觀眾超過870萬人次。
報告期內,印象股份分別發行門票40萬張、91.85萬張和63.52萬張。公司共有兩種門票銷售渠道,分別是票務經銷商和直接銷售。
其中,印象股份向經銷商銷售的門票屬于“批發價”,經銷商向觀眾進行門票轉售,于報告期內,經銷商的結算價格不超過160元/張,低于向消費者銷售的價格。根據美團平臺,成人演出門票普通席208元/張。
對于印象股份來說,過于依賴單一業務可能降低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存在一定經營穩定的風險。
2、業務單一,酒店、文化小鎮收入貧瘠
近兩年,文旅行業強勁復蘇,印象股份的收入在逐步恢復。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印象股份的收入分別為6303.9萬元、1.44億元和1.06億元;期內溢利分別為-259.9萬元、4750.4萬元和3430.1萬元。
2024年前三季度,印象股份的收入和2023年同期相比出現下滑,業績增長承壓之際,拓展新業務或許是印象股份需要重視的問題。
實際上,除了實景演出業務外,印象股份其他業務的收入還有待提高。
首先是印象文旅小鎮業務。
2019年8月,印象股份成立附屬公司印象大紅袍文化,主要經營印象文旅小鎮,業務主要包括武夷茶博園4A級景區、印象建州美食主題街區、武夷茶習社,以及其他娛樂場所,如印象市集等,為武夷山游客提供更多休閑選擇。
報告期內,印象文旅小鎮業務的收入分別是302.8萬元、361萬元和239.7萬元,占當期收入的比例為4.8%、2.5%和2.3%。
印象股份的另一個業務是茶湯酒店業務。
茶湯酒店坐落于武夷山國家旅游度假區內,以個性化定制風格為特色,均以傳統中式元素裝飾,擁有50間風格各異、設備齊全的客房。不過,印象股份并未親自管理,而是與福州泰自然健康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委托管理協議。
對于公司委托第三方管理酒店的原因,印象股份在招股書中表示,主要由于公司集中勞動資源在實景演出及探索其他商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4日,泰自然的法定代表人何銘峰被限制高消費,是否會影響到印象股份的茶湯酒店業務還有待觀察。
不過,茶湯酒店的收益同樣不大。報告期內,茶湯酒店的入住天數分別為1865晚、4128晚和2717晚,收入分別為207.8萬元、391.4萬元和282.2萬元。
在入住天數走高的情況下,茶湯酒店卻仍在虧損狀態。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茶湯酒店的毛利分別為-651.9萬元、-551.4萬元和-458.6萬元。
在依賴《印象·大紅袍》演出的情況下,印象股份還需盡快實現“兩條腿走路”。然而,印象小鎮收入占比低、茶湯酒店虧損等問題也說明,打造“第二增長曲線”顯得有些艱難。
3、沒了張藝謀,下一個《印象·大紅袍》在哪?
印象股份是《印象·大紅袍》的主辦方,武夷山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是印象股份的第一大股東,持股68.8%,其背后是武夷山市人民政府。
北京印象山水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是印象股份的第二大股東。天眼查顯示,其是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據悉,觀印象是由張藝謀、王潮歌和樊躍三位導演創立的文旅演藝創意制作和版權運營公司。2015年,三湘印象溢價18.64倍,作價19億元收購觀印象。
按照收購約定,張藝謀自收購重組完成之日起在觀印象的服務期限不少于三年。2016年6月交易完成,張藝謀的聘任協議于2019年5月到期。
到期后,張藝謀并未與觀印象續約。三湘印象表示,張藝謀與公司的合作方式較為靈活,例如2021年12月的《最憶韶山沖》就是張藝謀擔任總導演的作品。
對于印象股份來說,失去了“印象鐵三角”后,公司還能推出下一個像《印象·大紅袍》似的經典之作嗎?
目前,印象股份正在開發新的演出節目。公開資料顯示,印象股份設立子公司月映武夷,并于2024年9月開始為新作《月映武夷山》進行公開招標建設,該項目預計在2025年4月首映。
《月映武夷山》的導演由肖向榮、薩迦多吉和池俊組成。相對于《印象·大紅袍》里張藝謀的背書,《月映武夷山》的導演團隊知名度不算太高。接下來,《月映武夷山》上映后能否受到市場認可還有待觀察。
其實,實景演出是一種投資大,回報慢的項目。招股書顯示,月映武夷需要支付建設演出舞臺集成設備及裝置的固定費用6150萬元和導演創作服務的固定費用3100萬元。
招股書顯示,《月映武夷山》的盈虧平衡點在六個月,預計九年半才能夠徹底回本。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個全新的實景演出項目,如何快速讓消費者熟知,并讓游客觀看演出,營銷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印象股份的營銷策略較為傳統,主要依靠自制短片來開展營銷活動。同時,公司在武夷山度假區租賃了兩個燈塔廣告牌、在武夷山高鐵站租賃43個廣告牌,以及在武夷山機場入境大堂租賃一個燈箱廣告牌。
簡單地依靠廣告牌來營銷的方式或許很難讓《月映武夷山》“快速出圈”。此外,對消費者來說,面對《月映武夷山》和《印象·大紅袍》兩個實景演出,或許有“二選一”的難題。
經常外出旅游的佳佳對「子彈財經」表示,如果去武夷山這樣自然景觀突出的地方旅游,實景演出不是必要的選擇。如果觀看的話,也只會選擇一個節目。在劇目的選擇上,佳佳一般傾向于選擇經典節目,不容易“踩雷”。
對于印象股份來說,《月映武夷山》或許需要不同于以往的營銷方法,并且打出“差異化”,突出和《印象·大紅袍》的不同點,這或許是吸引游客的關鍵。
可以說,新節目是印象股份尋求業績增長的一個突破口。只是,公司未來能否靠演出登陸港股,「子彈財經」將持續關注。
*文中題圖來自:界面新聞圖庫。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