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在漢口開往北京的D37/8次列車上,一場“列車春晚”精彩上演。這種熱鬧溫馨的場面,已經持續了72年。
D37/8次動車組列車的前身,是與新中國“同齡”的武昌至北京西Z37/8次列車。在半個多世紀里,從綠皮車到全列軟臥、從多站停靠到快速直達、從普速列車到新型動車……這趟列車的車容車況不斷發生變化,但作為標桿的“紅旗列車”,值乘團隊追求極致服務的初心沒有改變。
“上世紀80年代跟現在完全沒法比,那時候37/8次列車是綠皮車,途中要停19個站,跑一趟20多個小時。到了春運,車廂里的旅客就‘堆’起來,至少超員200%。”已經退休多年的列車長祝漢珍回憶。
祝漢珍說,當時列車超員多,每站開車后,列車員會給全車廂旅客送一次水、拖一次地、收一次垃圾、沖洗一次廁所,到了飯點,再扛著竹筐到各個車廂送飯。
“都是一點一點擠過去,我們把茶壺用毛巾裹了一層又一層,壺口用塞子塞好,既保溫又不怕燙傷旅客。”祝漢珍回憶,除夕夜,列車上煮點餃子,邀請旅客唱幾首家鄉山歌,互相送上祝福,就算過年聯歡了。
武鐵武漢客運段城際動車組車間黨總支書記劉娟,在上世紀90年代,擔任37/8次列車副車長。“當時37/8次列車已升級為紅皮空調快速車,列車停站在五、六個之間。”劉娟說,列車提速,硬件變好了,列車服務也隨之繼續提升。
當時,為了緩解旅客長時間坐車的疲勞,列車員會在次日早上帶領旅客做早操。列車到站時,車班里的年輕小伙子會主動幫助行李較多、行走不便的旅客挑送行李。
“春運的時候,人多行李多,經常有旅客紐扣掉了或是衣服撕裂,我們就會幫忙縫補。”劉娟說,她的針線活手藝是跟師傅學的,這些技藝“紅旗”列車長們代代傳承。
1997年春運,劉娟和同事在列車上創新開展“小春晚”活動,以唱歌、跳舞、背詩等節目為主,吸引旅客共同參與,這樣的活動一直持續到21世紀初。
2004年之后,37/8次列車逐步變身為一站直達的全列臥鋪車Z37/8次。在Z37/8次擔當10年列車長的于文莉介紹,當時車隊組織乘務員去賓館、酒店、航空公司,學習借鑒先進管理經驗和服務方式,在列車上先后推出“兒童快遞”“粉色關愛”“商務秘書”等一系列特色服務,準備輪椅、雨傘、洗腳盆、兒童枕、老花鏡、小尿盆等用品。此外,還在廣播室門口張貼天氣預報提示牌,開辦愛心點歌臺等。
“那時候,列車春晚節目就更豐富了,有才藝的乘務員也很多,薩克斯、快板、相聲、小提琴等節目統統上陣。”于文莉說,從職工隊伍里挖掘的宣傳骨干組成文藝小分隊,每年除夕夜,都會上車開展活動。
進入高鐵時代后,Z37/8次列車服務再度創新,推出以“列車有文化、漫旅至遠方”為主題的“漫旅式”服務,制作列車文化墻、與交通廣播電臺合作漫談節目,讓旅客在旅途中感受舒適如家,在列車上度過一個悠然愜意的夜晚。
“列車是全列臥鋪,我們就流動到每個車廂進行聯歡。”時任列車長徐志婕說,每到除夕夜,列車員們紛紛走進車廂,開展文藝表演、互動游戲、送餃子,讓旅客在車上也能過大年。
D37/8次現任列車長樂藍奇介紹,如今旅客需求更加多元,列車在重點部位安裝了“有事請Call我”按鈕,為旅客提供“一鍵伴隨”服務。旅客需要幫助時,只需按下按鈕,乘務員就會及時趕到。
“今年的列車春晚更加注重注入文化因子,我們除了邀請‘非遺’剪紙藝人上車表演,還準備了楚文化舞蹈、猜謎等節目,讓聯歡活動更具意義。”樂藍奇說。
年復一年,這趟“紅旗列車”在變與不變中,傳承服務初心,努力讓旅客享受快樂美好旅途。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