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內車市加速洗牌。
如果說過去汽車市場的競爭或許僅僅是傳統車企之間的座次調整,但隨著眾多造車新勢力的加入,當前市場競爭已經演變成了一場激烈的末位淘汰戰。
這張牌桌,上桌不易,贏牌更難。如今,洗牌、淘汰加快,未來勝者終將屈指可數,這成為行業下半場格局演繹的共識。
五年乃至十年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格局將如何演繹,還未可知。但年銷量作為衡量一家車企能否順利留在牌桌之上最為直觀的數據,或許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草蛇灰線。
數據顯示,2024年造車新勢力全年銷量均創新高,甚至多家實現同比翻倍增長。理想汽車以超50萬輛的成績再次拿下冠軍,成為唯一一家銷量突破50萬輛大關的新勢力車企,坐穩行業“一哥”的寶座。
理想能夠取得這一成績并非空談,也不是偶然,而是實實在在通過努力結出的碩果,背后必然有著正確的戰略和執行。
關鍵打好“三張牌”
年銷量超過50萬輛,對于理想而言,并不僅僅是銷量數字的突破,更是其在市場洞察、產品定義、企業經營管理上展現出了獨立的判斷和節奏的掌控,贏得了市場的信任和支持。
可以說,從戰略定力到高執行力,理想都展現出了國內車企中少有的特質,這也是理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制勝的核心。
從理想ONE到理想L系列,理想的增程電動產品讓消費者告別續航和充電的焦慮。首創的“冰箱彩電大沙發”也從一開始被市場嗤之以鼻,變成如今的新能源“標配”。理想MEGA率先搭載麒麟5C電池,充電12分鐘續航增加500公里。可以看到,理想所擁有超越級別的強大產品力,不僅重新定義電動汽車,更是引領著行業的潮流。
這一戰略性的目光還幫助理想順利過渡到新能源汽車競爭的下半場,并讓其持續走在行業的前列。
數據顯示,自2023年Q4至今的12個月內,理想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20億元,投入規模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其中,接近50%的資金都傾注到了人工智能的研發上,在智能駕駛、智能空間、智能工業、智能商業四大領域建立了領先的技術優勢。
智能駕駛方面,從NPN輕圖到NOA無圖,再到全量推送全新一代技術架構端到端+VLM雙系統,理想以令人驚嘆的每周兩個模型版本的迭代速度,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完成了智能駕駛技術的“三級跳”。
與此同時,理想在智能空間領域的突破同樣不容小覷。其推出的理想同學App,基于理想汽車自研的基座大模型Mind GPT,不僅打破了車機與手機之間的界限,還實現了從車機到手機的無縫銜接,為用戶提供了更加連貫的智能體驗。
理想同學App的登場,標志著理想在智能空間領域的布局持續深入,它不僅增強了車機的智能交互能力,還拓展到了更廣泛的應用場景,使得理想在智能化轉型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從汽車到車機系統再到手機,理想的每一次蛻變可謂是意義深遠。從中也可以看到,理想正憑借著其對行業趨勢的精準把握、明確的產品理念以及清晰的戰略規劃,展現出了自身蓬勃的生命力。
種種跡象表明,理想正在逐步擺脫單一新勢力車企的標簽,向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大步邁進。這一更高維度的布局,也是理想未來能夠實現快速成長的關鍵所在。
結語
不夸張地說,新能源時代成就了理想,理想也有望引領新能源汽車行業。
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進入智能化的下半場,產業及市場對于人工智能的共識度和期待值均較高,去年人工智能更是頻頻引爆資本市場。未來三到五年,人工智能逐漸變成決定一家車企能否在頭部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的根本。
若將時間再倒回新能源汽車時代上半場,全球電動車全面爆發之際,出現了一個大贏家,那便是特斯拉。如今,在智能化下半場的角逐時刻,理想作為國內發展最猛的頭部選手,會不會成為下半場的最終贏家?我們拭目以待。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