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有想到,家門口建立產業園后,我們不但變成了‘產業工人’,而且還有了土地租金、‘上班’工資、合作社分紅三份收入。”在隴南市成縣鐔河鄉石榴村產業園里務工的群眾,說起村里建立的產業園,個個臉上溢出開心的笑容。
“這里務工的大部分是出不了家門的留守婦女和上了年紀的老人,解決了這些人的就業,鄉村發展起來就更快了。”石榴村黨支部書記鐔仲宏介紹說。
為破解鄉村留守人員就業難問題,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穩定的工作。經過村上的考察和爭取,與縣內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達成合作協議,將集中流轉的80畝連片土地提供給企業建成種植大棚,發展羊肚菌、木耳、桔梗、苗木培育等特色產業,帶動周邊群眾在家門口務工,進一步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農忙時我就照料自家的田地,農閑時就在產業園務工,既能照顧家庭又能上班掙錢,一個月下來基本工資都在2000元左右。”家住石榴村的鐔麗芳一邊用手挑揀著桔梗,一邊高興地說道。她家距離產業園只有幾百米的距離,不僅讓她照顧了家里上學的孩子,而且就近務工有了穩定的收入。
村民劉輝不僅有務工收入,還有合作社的分紅收入,加上家里7畝多地的核桃和中藥材的套種收入,每年收入十多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他說:“村里建成產業園,讓我們在務工的同時也學到了種植技術,開闊了發展思路,跟上產業園種植中藥材,不愁種子和銷路,收入越來越好。”
在產業園的示范帶動和指導下,全村150多戶群眾種植中藥材200多畝,發展核桃林下種植中藥材360多畝,不僅拓寬了增收的渠道,而且提高了土地的綜合收益。2023年,石榴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30萬元,村民務工就業收入達到90多萬元,合作社為群眾分紅190多萬元。實現了從“靠天吃飯”單一產業到一二三產多元發展的蛻變,聯農帶農富農能力逐步增強。
產業園建立后,促進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助推了和美鄉村建設。為了讓產業園穩定發展,村上從用地流轉、產業路修建、勞動力保障、獎補資金爭取等方面全力以赴做好產業園的服務工作。鄉村兩級負責人經常深入產業園與企業負責人面對面溝通交流,協調解決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為產業園快速發展創造條件,以良好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安得下心、穩得下來、發展得好。
“我們采用村企合作的創新舉措,開創了我鄉合作共贏新局面,走出了一條以小微產業園促進群眾家門口就業的新路徑,不僅有效緩解了當地群眾的就業難題,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讓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民生,繪就了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美好畫卷。”鐔河鄉黨委書記吳學紅說。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