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話題:
公園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休閑場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公園作為城市的綠色名片,更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開放共享,更要共管共護。
“市民圓桌”圍繞“公園管理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邀請了市民代表、相關職能部門、公園管理方等共聚一堂,就如何確定公園的開放時間和區域、如何保障公園開放的安全性、如何為市民游客提供最佳游園體驗等話題展開討論。本次“市民圓桌”由市人民建議征集辦指導,浦東新區人民建議征集辦、浦東新區生態環境局主辦,新民晚報“新民幫儂忙”融媒體工作室協辦。
 市民議題:
1.如何讓開放更“開心”?
上海越來越多的公園打開圍墻和藩籬,實施24小時開放。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4月,上海477座城市公園中已有335座實現24小時開放,占比70.23%。將近七成的城市公園實行24小時開放,有效滿足了市民對公園開放共享的新需求,受到市民游客的廣泛好評。
“世紀公園24小時開放后,居民都很激動,有的說要組織昆蟲愛好者俱樂部成員夜游,體操隊成員表示有了更多的活動時間和空間。”牡丹社區第一居委書記蔡峰表示,身邊的公園24小時開放進一步拓展了休閑空間,能夠承載更加豐富的市民活動。
不過,由于每個公園的特點不同,也并非所有公園均適合24小時開放。開放的時間如何劃定?開放的區域如何限定?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考慮。
2.如何讓開放更“安心”?
對于城市公園24小時開放,部分市民也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擔憂,主要聚焦在是否會產生噪聲矛盾、夜間安全與管理等問題。其中,如何保障游園的安全性成為關注焦點。
24小時開放帶來的管理難度和成本均相應提升,深夜凌晨需要進公園的人有多少?需要哪些管理和服務以及新增成本有多少、誰來出?安全保障也對公園的軟硬件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公園的安防設施是否完善,確保照明、廣播、監控、應急呼叫等系統的正常使用。夜間安保力量是否足夠,反應速度是否及時等,這些問題都要提前研究,全盤考慮。
3.如何讓開放更“舒心”?
找一片綠地,搭一頂帳篷,鋪一張餐布,與三五好友一起露營野餐,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生活新時尚。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園24小時開放,大量市民游客進入公園,如何保障游園的舒適度成為關注焦點。
公園對外開放方便市民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例如,游客較多時,不可避免會對綠地植被、休閑設施、環境衛生造成一定的破壞。還有一些游客的不文明游園行為,比如不雅觀的“曬背族”,不文明躺臥等,也會影響到其他游客的游園體驗。如何在最大限度打開大門的同時,兼顧游園的舒適度,也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建言獻策:
>>>金點子一:改善配套設施
建議改善兩個問題,一個是公園周邊的公共交通設施,如進一步擴大停車資源,在節假日高峰期能加大疏導力量。另一個是公園周邊缺少商業設施,建議引入咖啡簡餐連鎖品牌,滿足年輕人休閑放松需求。
建議人 錢懂平
>>>金點子二:推動館園融合
公園可以跟周邊文旅資源形成合力,發揮更大作用。比如世紀公園周邊有“上圖東館”“上博東館”和上海科技館,推動“三館一園”融合服務,聯動開展研學項目。還可以公園為場地,集納三館資源進行主題展出,讓居民享受文化盛宴。
建議人 李然
>>>金點子三:劃定特別區域
對于公園放風箏、搭帳篷,甚至“曬背”這類特別需求,公園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劃定特定區域和時段,兼顧市民需求和管理的平衡。
建議人 薛文
>>>金點子四:滿足多元需求
不同人群對公園有不同需求,公園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根據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特點,多區域、分場景打造不同的特色服務,滿足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建議人 陸蕓
>>>金點子五:增設夜間設施
白領下班后公園往往也關門了,公園夜間開放也為白領族提供了夜間活動的好去處,但相關配套要跟上,比如提升燈光亮度,增設感應燈等設施。
建議人 王閏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