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首周理財存續規模大降,業內如何看待贖回壓力? 中國基金報記者 馬嘉昕 步入十月以來,理財存續規模持續下降并給渠道帶來一定贖回壓力。鑒于近期債市回調等多方因素影響,自九月底開始,全市場固收理財收益率普遍出現一定回落。 理財存續規模環比下降明顯 近期,資本市場波動有所加大。自9月24日以來,在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下,A股一度迎來史詩級暴漲,債市也隨之回調,股債蹺蹺板效應顯現,銀行理財一度面臨贖回壓力。 不過,國慶長假后首周,A股呈現高開低走震蕩走勢,上證指數一度突破3600點后迎來急劇調整。截至10月11日收盤,上證指數已回落至3200點附近,市場熱度有所降溫。 對于銀行理財渠道端來講,目前理財贖回壓力已有所緩解。華北地區某中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經理對記者感慨,“感覺像坐過山車,最開始股市暴漲的那幾天,基本上各家銀行都面臨較大的資金贖回壓力。不過近期隨著市場熱度降溫,壓力較之前好轉不少。” “之前受贖回影響最大的是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由于9月底股市大漲,與債市形成蹺蹺板效應,部分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出現了一定回落,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投資者將產品贖回的動力。”上述投資經理表示,目前,市場上銀行理財贖回情況已經趨穩。
此外,也有投資者對記者表示,九月中下旬,其投資了一款銀行低風險固收理財產品,但目前利潤已經全部回吐。“最開始幾天還是賺的,現在打開賬戶發現近一個月竟然還倒虧些。雖然有點不甘心,但鑒于這幾天股市又出現較大調整,所以暫緩贖回計劃選擇繼續持倉”。
債市回暖或將緩解理財贖回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周末,債市迎來了利好。10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介紹了未來一段時期的增量財政政策。其中,明確提出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并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等。 在業內機構看來,本次發布會上提出的“化債”無疑是最大看點,并將帶動債市行情。據記者觀察,不少理財平臺也開始積極推介宣傳債券類理財產品,并表示短期債市調整已過,大概率企穩。 “債市回暖,意味著固收類銀行理財收益率將得到一定修復。”上述投資經理認為,從長期來看,銀行理財的規模仍然有望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近期,雖然固收市場面臨一定壓力,但也不必恐慌。”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組研究員周茂華對記者表示,在國內經濟處于復蘇階段、宏觀政策偏積極、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央行呵護市場等利好情況下,市場有望整體保持平穩。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表示,10月12日,財政部發布一系列增量政策措施,突出特點是統籌考慮穩增長、化風險、擴內需、惠民生等需要,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針對性,向市場傳遞了加強逆周期調節的信心和深化改革的決心。 “例如,在化解風險方面,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讓各地騰出更多精力和財力空間促發展、穩增長。并且,今年安排新增專項債限額3.9萬億元,也為歷年規模最大。”董希淼稱。 展望理財產品未來走勢,華西證券認為,10月份理財市場是否會繼續朝著負反饋方向發展,取決于債市是修復還是調整。該機構傾向于認為10月份理財發生贖回負反饋的可能性不大。 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高級副總監魯金飛認為,從短期來看,仍需關注股市行情的持續性、增量財政政策具體細節、國內基本面的邊際變化、一線城市限購政策放寬后房地產市場景氣度變化等對銀行理財規模造成的擾動影響。不過,短期債市擾動不改長期理財規模上漲趨勢。 編輯:小茉
審核:許聞
版權聲明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