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深中通道項目通過交工驗收,宋神友終于得以長舒口氣。作為項目主任、“1號員工”的他,已為此奮斗了超過5000個日與夜。
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飛躍伶仃洋、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合龍、世界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主線貫通……回想起深中通道的每一個重要時刻,他依然心潮澎湃。
與宋神友一起,超1.5萬名深中通道建設者用心血澆筑、用歲月沉淀,鑄成了這條橫跨珠江口兩岸的“灣區巨龍”。歷時7年籌備、7年建設,他們以忠誠擔當、勇創一流、精益求精的奮斗精神,在大灣區這片發展熱土,再次用“中國標準”,創造了世界跨海通道建設的奇跡。
 “我們要自主創新,領先世界”
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世界上最長最寬的海底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當這些“世界之最”同時集中在一座通道上,它意味著必須集成創新、挑戰極限。
2010年,深中通道前期辦公室成立,陳偉樂、宋神友就來到這里,打那時開始,他們將自己的一切都與深中通道融到了一起,一干就是14年。
2010年,深中通道前期辦公室成立。
深中通道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建設條件極其復雜,5年前期研究,52項專題論證、29個過江通道方案比選、19項通航專題研究,提出“橋—島—隧—水下樞紐互通”于一體的跨海工程方案,前期團隊走過的道路極其艱辛。
取得交通運輸部通航批復后,要等待國家發改委的立項同意批復。“真的是只有等嗎?不要白白浪費這段時間。”時任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的陳偉樂心中萌生了一個想法——要讓深中通道在技術與美學上均卓然超群。
于是,他突破了國內先選設計單位再選設計方案的慣例,率先在國內交通基礎設施行業組織開展方案設計國際競賽。2015年10月,深中通道向全世界發出了競賽邀請函,立即吸引了來自多個國家的著名設計單位參與競賽,豐富的設計成果令人大開眼界。通過競賽,深中通道吸取了平衡和諧的建筑設計理念,采納了兼具橋隧轉換功能和防洪納潮需求的西人工島菱形設計,實現工程與自然、人文和諧共生,并把國內工程美學設計的前沿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包攬多項世界之最的深中大橋。
開路架橋,從來都是百年大計。深中通道建設者不僅有開放創新的國際視野,更有“勇創一流”的志氣。
為適應海底隧道超寬、變寬、深埋、大回淤技術特點,項目在國內首次創新性提出了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結構,并從2015年開始,牽頭組織20余家一流科研團隊進行攻關。宋神友說:“這種結構在國際上是首次大規模應用,國內更是全產業鏈空白——沒有相應的工程經驗,沒有成熟的設計規范、施工經驗、質量驗評標準、檢測手段和方法。我們自主創新,領先世界。”
2019年11月,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完成澆筑。2020年6月,首節沉管順利完成沉放對接。“經過檢測,質量一流!”宋神友頗為自豪。從鋼殼制造、自密實混凝土制備、管節澆筑、檢測及浮運安裝,深中通道建設者破解了關于它的全部秘密,并且站在了世界最前沿。研發了智能制造生產線,擁有平均每月出廠一節165米長、46米寬、10.6米高的巨型鋼殼的能力;優異的自密實混凝土新配方、世界首創智能澆筑機器人和控制系統,實現了每月一節的預制速度;世界首創的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系統革新了大型管節浮運安裝工藝,并將大型管節深水條件下的對接精度,由國際公認的厘米級提升到毫米級,創造了浮運安裝速度及精度世界紀錄。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向東,是世界最長的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
“根據國外經驗,預制一節約1萬立方米混凝土的管節需要6到9個月。如果我們也是這個效率,一節2.9萬立方米混凝土的管節預制要近2年。如今,我們只要30天。這得益于我們堅決推行智能建造、持續革新工藝工法。”同樣從項目前期走來的海歸博士劉健說。
在這場“穿云破海”的極限挑戰中,深中通道建設者如積薪耳、不斷超越,接過自主創新的火炬,繼續尋找推動交通科技邁向新高峰的下一個支點。
“真正成了一家‘深中人’”
施工區域分布在海上、水下、高空,面對參建單位多達60多家,全線超122個工點,上萬名現場參建人員……如何將互不隸屬的各單位和建設者凝聚在一起,形成建設合力,是深中通道這個“超級工程”必須面對的問題。
伶仃洋上,建設者正在進行深中大橋主纜架設作業。
舉網以綱,千目皆張。深中通道通過創新成立建設期黨委,把參建單位黨組織全部納入建設期黨委1個核心領導范疇,委員由管理中心黨委委員、各施工單位、監理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設置了30個基層黨組織,配備了112名專兼職黨務干部,按“六個一”標準建設了30個黨員活動室,切實把全線450多名黨員凝聚起來,實現組織、人員、陣地全覆蓋。
“建設期黨委成為工程建設的‘定盤星’‘火車頭’,黨員干部成為推動項目建設攻堅克難的‘領頭雁’。”深中通道項目建設期黨委書記、深中通道管理中心黨委書記楊陽介紹。
“有了這個平臺,我們通過和其他支部共建的形式,開展紅色教育、志愿服務、崗位競賽等,學習上共同進步、業務上互相切磋,真正成了一家‘深中人’。”參建單位相關負責人說道。
深中通道主題黨課。
突出黨員勞模帶頭攻堅克難作用,深中通道還建設了8個“創新工作室”。從模范榜樣汲取奮進力量,建設團隊傳幫帶薪火相傳:70后的團隊帶頭人宋神友獲2020年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勞動模范,80后的團隊成員金文良獲第七批廣東省崗位學雷鋒標兵稱號,90后的團隊成員正在以熱血擁抱時代,謙虛學習、砥礪奮進……
在建設期黨委的“全領域統籌”下,1萬多名建設者擰成一股繩,有序推進沉管隧道浮運沉放、海中超深超大規模錨碇基坑及橋梁高塔施工等關鍵節點,不斷在工程作業中披荊斬棘。一項項世界難題被攻破,一個個全新的“深中速度”在創造。
“趕上了好時代,從來沒想過退休”
年逾八旬的陳韶章還是保持了年輕時的工作習慣,每天早上八點,到辦公室查閱資料,下午去工地視察和討論技術問題。
前為廣州市地鐵總工程師、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技術顧問,現為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技術顧問、深中通道技術專家組島隧組專家的他,仍在爭分奪秒:“現在趕上了快速發展的好時代,從來沒想過退休。”
陳韶章與年輕工程師們在深中通道施工現場。
建設期間,無論烈日還是風雨,只要現場出現難題,執行出現困難,深圳機場碼頭東人工島施工現場及廣州南沙龍穴島船廠車間的工人們,總能看見陳韶章的身影。在建設駐地,他廢寢忘食研究技術,用多年積攢的經驗和智慧心血,鉆研創新,努力攻克技術難題。在施工現場,他邁著堅毅的步伐,帶著工程師們仔細檢查,收集數據,結合實際破解難關。
7年籌備,7年建設,和陳韶章一樣的建設者們在這里奉獻堅守、青春和無悔,將“嘆伶仃”變成“跨伶仃”。
“每年臺風天,上千名工人在海上作業,建設者和設備的安全,都是我最擔心和牽掛的。”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常務副主任范傳斌說。
范傳斌在項目建設現場。
從2018年9月,深中大橋第一根主墩樁基開鉆,到2023年合龍。五年時間里,建設團隊克服了全海上作業、建設條件復雜、頻發強臺風等諸多不利條件,最終讓深中大橋巍然矗立于海天之間。
“再難也要做,迎難而上”。范傳斌帶領團隊科學編制施工方案,制定“品質工程、智慧工地、智能建造、智慧梁場”系列標準,實施全過程BIM技術應用,解決了海中大型錨碇建設難題。同時,他還帶領參建方,創新打造了超高橋塔空中建造垂直工廠,研制了具有混凝土布料、養護功能等于一體的智能化筑塔機,研發了裝配式鋼筋網柔性制造生產線和相關施工平臺,實現了懸索橋超高橋塔的工業化建造,大幅提升了建造品質、效率和安全。
“畢業近30年,我都是在工地上度過,和家人總是聚少離多,但每一個工程完成之后,都有極大的自豪感。我感恩生長在這個好時代,未來還有很多事要做,我將為之不懈奮斗。”范傳斌說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如今,在深中通道這個“練兵場”上,不少“80后”“90后”工程師也逐漸成為項目的技術骨干,“海上黑”成為他們的青春“名片”。
在深中通道西人工島,建設者正前往測量點進行作業。
海上、岸上兩頭跑,每周有三四天吃住在島上,“臉越來越黑,孩子都快不敢認我了。”他們笑著說。
“創大灣區百年門戶工程”——這是深中通道項目的口號,更是深中建設者的承諾。他們不懼洋闊海深,一路櫛風沐雨,砥礪前行,黝黑的臉龐如日光般發光發熱,用智慧和汗水向我們精彩展示了什么是中國工程、中國速度、中國標準,以及中國精神。
南方+記者 石磊 張由瓊 姚志豪 鄭新洽
鄭煒良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