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光榮的城市,大大小小的弄堂,很多都留有早期黨組織活動的軌跡。”今天,在“光榮之城紅色記憶”——慶祝上海解放七十五周年紅色故事專場活動現場,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陸琪雯說:“用講故事的形式傳播紅色文化更接地氣,生動有趣、老少咸宜。紅色故事反映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精神傳承。”
 此次活動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上海故事》雜志社、上海解放紀念館承辦,也是為期近一個月的紅色故事創作工作坊的成果展示。活動現場,音畫故事《第一縷曙光》講述了解放軍進入上海的前夕,從5月24日深夜到25日凌晨,宣傳戰線的地下黨員鄒凡揚在黨的領導下為上海解放所做的貢獻——通過電臺第一時間將解放軍入城的消息告知全體上海市民。故事中的一段“此時鄒凡揚看了看手腕上的歐米加手表:指針指向6時5分,他走到窗邊,拉開會客室的窗簾,新上海的第一縷曙光照射了進來,明亮而且溫暖。”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
來自金山區的社區文化工作者張玉平創作并參與講演的故事《火燒竹籬笆》,講述日本金山嘴登陸后,地下黨和金山老百姓聯手炸毀竹籬笆突破封鎖線,將軍需物資送出碼頭,送到我黨浙東抗日武裝中去的動人事跡。故事《馬橋之子》則是來自嘉定區馬橋鎮的群文干部吳春燕的故事處女作,講述了1931年商務印書館的進步青年嚴同宇在黨組織的指引下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抗日救亡宣傳,最后被捕英勇犧牲的故事。
縱觀工作坊24位學員提交的近30篇故事,時間跨度從抗戰寫到解放,題材多樣,既聚焦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也展現了革命先輩在時代的洪流中可歌可泣的事跡,其中有青年學生為上海解放籌集資金而當掉傳家寶,有寫楊浦棚戶區陳家兄弟倆以不同方式走上共同的革命道路;有寫地下黨員蔣梯云勸說賣國求榮的上司加入抗日隊伍;有寫戲曲名伶在人生路口的何去何從;有寫勝利之師順利進城卻夜宿街頭……工作坊學員們創作的故事,還將進行二度創作,后續還將通過公共文化內容配送中心配送到社區,講給社區居民聽。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