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棟墻傾斜40多公分,人正常走過時,臉都貼近墻面了,這還是比較少見的。”近日,金山區楓涇鎮和平居民區生產街70號、油車弄2號等優秀歷史保護建筑的修繕工作已陸續進入最后收尾階段,談及剛進場施工時,油車弄2號西側外墻的傾斜程度讓施工負責人崔佩興記憶猶新,而他也明白,此項修復工程的難度非比尋常。
 圖說:工人正在修護老宅的古窗 楓涇鎮供圖
生產街70號、油車弄2號是典型的江南傳統居民院落,2015年8月被列入上海市第5批優秀歷史建筑。其中,油車弄2號西側外墻為侵華日軍飛機槍彈遺跡墻,日軍侵華時共留下78處彈痕和彈孔遺跡,2016年12月被列為金山區文物保護點。
如何將傾斜40公分的墻一點點“扶正”?考慮到老房子建造時是用泥灰進行堆砌的,百年的風吹日曬,外加曾經彈道的沖擊,修復工程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稍有不慎,整棟槍彈遺跡墻將不復存在。為此,楓涇鎮在修復墻體時安置了54個拐腳爬釘,與木柱連接,徹底將整棟墻與整棟木架構“粘牢”,后續以每天1~2公分的速度慢慢將其“扶正”,邊拔正,邊用古法填實墻體。“對于優秀歷史保護建筑的修繕一定要嚴謹,師法古人,作古像古,一點一滴地慢慢打磨,才能保留住古建筑和歷保建筑原來的樣子。”崔佩興告訴記者,修繕除了慢,更需要大量專業且技藝熟練的能工巧匠加入,每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來不得半點馬虎。
油車弄2號的這座明清老宅總計面積800多平方米,但是需修護的古窗有超150平方米,超1100多平方米的屋頂需重新鋪設青磚。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專業的師傅兩天半才能完成0.4平方米的古窗修護,也就是說,師傅需要手工打造27根榫卯,才能拼搭制作完成一扇窗,手藝艱辛可想而知。因老宅處在古弄中,弄堂狹小,工程機械車無法入內,近26萬張青瓦全靠施工人員一筐一筐運進去。
圖說:修繕前的油車弄2號西側外墻
面對古建筑怕腐蝕這一弊端,施工方特地對所有的木材進行3次以上油漆,為的就是讓油漆滲透進木質肌理中,讓居民越用越亮,“優秀建筑要傳承下去,用近8個月去修護,為的就是它們還能再使用百年以上。”楓涇鎮城建中心副主任周杰表示。
“以前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修好后,我要搬回來養老。”看著老宅經過精心修繕,即將展現出昔日的風采,居住在古宅2樓的居民陸林森欣慰地表示。
據悉,前期,楓涇鎮在市、區房管局的指導下,積極組織開展專家評審,經過前前后后三次修改才最終完成修繕改造方案。在修繕過程中,楓涇鎮一方面要保留文物建筑原有結構和形狀,另一方面對不合理的部分進行改造,并把增加歷史建筑負重的設施拆除,用科學規范的修繕工藝打造“一磚一瓦一門一窗”。
千姿百態的古建筑,承載著歷史文脈和中國傳統文化。楓涇鎮共完整保存著5萬多平方米明清建筑群,以及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格局。近三來年,楓涇已累計修繕13179平方米的古鎮老宅,涉及歷史保護建筑2776平方米。再過不久,楓涇古鎮的新一輪直管公房廚衛等綜合改造項目也將啟動,共惠及古鎮居民167戶,總面積達10874.05平方米,預計今年中旬啟動。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