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 鄔林樺 胡幸陽 舒抒 曹飛
3月7日8時,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集體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舉行。
記者提問全國政協委員、西藏自治區農科院農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達瓦頓珠,青稞是西藏主要的糧食作物,作為青稞專家,您關注當前哪些青稞方面的研究?隨著科研成果的推廣,下一步如何實現青稞產量更高、效益更好?
達瓦頓珠說,“根在高原,心系國事不懈奮戰,”是一代代扎根在青藏高原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真實寫照。發展高原農業離不開青稞,他從事青稞研究15年。在西藏,青稞是主糧,還可用來做青稞酒。可以說,青稞貫穿的是西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對青稞事業的執著,始終伴隨每一位青稞研究者。
近些年,達瓦頓珠和團隊一直在研究,通過改良冬青稞,來優化調整西藏的種植結構,在保障糧食產量的同時,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護好生態環境。
與春青稞不同,冬青稞是10月份播種,次年7月收獲。因此,收獲冬青稞之后,可以再復種一級飼草。這樣一來,既可以實現糧食增產,同時還可改善耕地質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冬季植被的覆蓋度,為野生禽類提供冬季食物,防止水土流失。
不久前,達瓦頓珠在調研時看到,老百姓收獲冬青稞之后再復種蕎麥,收獲蕎麥籽粒后,研發各種蕎麥產品。這樣,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耕地的價值得到了最大化,而且有效保護了土壤。
達瓦頓珠介紹,2023年,西藏自治區農牧業事業發展平穩,糧食產量達到108萬噸,里面主要是青稞的貢獻。拉薩市林周縣已完成水肥一體的現代化農業試驗,正在探索高海拔地區的冬青稞試驗。
達瓦頓珠說,從培育冬青稞,到改變老百姓的種植習慣,過程并不容易。“現在,我們全區各族干部群眾團結奮斗,各項事業取得了全方位的進步和歷史性成就,這是有目共睹的。”?
他表示,現在團隊的目標已更加明確,要培育海拔3800米以上能夠種植的耐寒、早熟的冬青稞品種,探索不同生態區域最佳的復種模式,為高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實現糧食生產和生態保護同步推行,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我歡迎大家到西藏來走走看看,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一定能把祖國的邊疆建設得更加美好。”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