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范易成12月27日報道:從古代的刺繡縫紉到機器編織,從家政教育走向職業教育,從賢妻良母到職業女性,“女功”的意涵在此過程中有何變化??今天上午,第七屆教育影像展“女功經緯:傳統至近代的嬗變”在華東師范大學開幕。
女功指的是指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繡、縫紉等,在中國傳統社會具有廣泛基礎,是社會、家庭生產的基本技能和方式。展覽以女功的生產、作業方式、傳習、教育為主題,通過展現蘇繡、顧繡代表作,傳習所與學校中的女功課程,工廠女工工作場景,近代上海女性時裝等,展現女功從傳統至近代的發展圖景。
 在古代,“女功”這種專門的技藝教育不僅是“閨閣之間”陶冶情操之藝,更是為滿足衣食住行、增加家庭收入的謀生手段。在“蠶織到刺繡”的板塊中,觀眾可從明清的《千秋絕艷圖》《繡補圖》等傳統繪畫中觀看古代女性刺繡場景。?
清末民初,善繡女子紛紛向專職繡工或職業繡師轉型。同時,近代女功傳習所、近代家政教育與近代紡織工廠、女功教育也逐漸興起,職業女校為女子謀自立奠定了基礎。這一嬗變過程的歷史線索梳理、回溯、探討是本次展覽的重點。
展覽梳理了從1898年至抗戰前設有繡工科、刺繡課的女校或專門的女功傳習所、蠶業學校的開設情況,并統計了1901-1937年江蘇省設有刺繡課的傳習所及眾多近代女功刺繡專家,勾畫出近代女子女功職業教育的概貌。此外,現場還展出1923年至1941年,各地女工的工作場景等相關攝影,反映了早期工業化與機器繅絲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女工群體的生存境遇與教育情況。
“馮秋萍們的編織世界”是此展覽中的一大亮點。在類似近代上海石庫房的展覽場景中,陳列著旗袍、套裝、學生裝等各類近代時裝,展示了20-30年代上海毛紡織業的繁榮。馮秋萍、黃培英是絨線編織的代表人物,她們不僅積極開辦編織學校,也編寫了多部絨線編織教材。
展覽現場
而上海的女功從技藝和風格上一直是引領中國的先鋒,從宋代開始,上海就出現了非常有名的緙絲高手,所有的女功里最難做的是緙絲。直至近代,融入更多西方技術,這些女功技藝通過松江女子學校、傳習所等不斷地在江南、上海等地方大放異彩,引領全國風尚。
現象體驗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展館里還開展了藏書票拓印、劇本游戲《楊樹浦的女兒們》、鉤針編結工作坊等豐富多樣的體驗活動,讓觀眾在游戲、體驗與多元互動中拉近與女功技藝的距離。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