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在展望銀行業時表示,要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和力度,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貸款需求,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加大對普惠金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多措并舉降低經營主體融資成本。
在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方面,央行提出,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保交樓、穩民生,“因城施策”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積極配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堅決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報告同步公布的央行金融機構評級結果顯示,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整體經營穩健,風險總體可控。
2023年第二季度,央行對4364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央行金融機構評級,評級結果按風險由低到高劃分為11級,分別為1-10級和D級,D級表 示機構已倒閉、被接管或撤銷。其中,評級結果1-5級為“綠區”、6-7級為“黃區”, “綠區”和“黃區”機構可視為在安全邊界內;評級結果8-D級為“紅區”,表示機構處于高風險狀態。
 評級結果1-7級的銀行有3655家,資產占全部參評銀行總資產的98.28%。評級結果處于“綠區”的銀行2236家,資產規模350萬億元;“黃區”銀行1724家, 資產規模29.47萬億元(占比7.63%);“紅區”銀行337家,資產規模6.63萬億元(占比 1.72%),較2019年峰值時期壓降近一半。
分機構類型看,大型銀行評級結果較好,部分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存在一定風險。其中,農合機構和村鎮銀行高風險銀行數量分別為191家和132家,資產規模占參評銀行的0.84%。
分區域看,絕大多數省份存量風險已壓降,區域金融生態持續優化。福建、貴州、江蘇、江西、青海、山東、西藏、重慶、上海、浙江10個省區市轄內無高風險銀行,另有13個省區市轄內高風險銀行維持在個位數水平。
央行表示,將持續加強銀行風險監測預警工作, 進一步優化預警指標體系。一是關注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和銀行業機構經營總體情況,動態調整監測指標,及時體現地方政 府債務、房地產等重點領域風險狀況。二是根據不同區域銀行的風險特征和所處的 經營環境,探索建立區域性、差異化預警機制。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