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是北方第一大淡水湖,過去這里的老百姓大多都靠打漁為生,所用的漁船也各有特點,不過很多船只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但在當地,通過非遺手工藝人的精心制作,把這些船只化為模型,成為傳承漁家傳統文化的特色載體。
在微山縣昭陽街道漁藝坊藝術館內,展示了眾多精美的漁船模型。這些都是非遺船模制作技藝傳承人史有貴老人近年來的作品。
微山縣非遺船模制作技藝傳承人史有貴:“這個船是咱們微山湖有名的大網船,在微山湖捕魚最先進的一條船,要捕魚去,得把這個錨絞起來。這個船,到逮魚的地點,就開始下網,把逮著魚放這個中艙、前艙、后艙。這是中間樓子,這個樓子里邊是住人的,有年紀的人到晚上休息都到這個中樓里邊住。到一日三餐時候,這是中間的后燒樓,里邊做飯。這個后水井,是用水的地方。這個呢,這是舵,是管方向的。這個呢,這是兩道龍,這是我設計的,從前叫兩個順桿,一邊一個。”
史有貴出生在一個木匠家庭,到他這里,憑借對漁家傳統元素的熱愛,開始做起了“復刻漁船”。
微山縣非遺船模制作技藝傳承人史有貴:“做這個船模,也得要15天半個月那樣子,比較難,它以大縮小,這個釘什么的都得要小,就難在這個地方。”
為讓船模技藝煥發新的光彩,近年來,史有貴一直致力于船模藝術的傳承創新,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這項技藝入選了非遺項目,得到了更好的推廣。
微山縣非遺船模制作技藝傳承人史有貴:“從1988年以后,我這個船模做了有上百條了,我們微山湖,吃在湖里,長在湖里,我們從小時候,這就用這條船,各種各樣的船,就住、行、吃喝。如果這個事要滅了,是比較可惜的。如果這個事,傳承下去,對子子孫孫以后,能看到這個船,能知道你過去的生活,能體會老一輩人,這個生活的方式在什么地方,怎么捕魚的,怎么生活的,這個就是(它)的意義。”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