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市中心的汾陽路上,有一所鬧中取靜的校園。行人每次路過,都會被校園內的悠揚樂聲和美麗風景所吸引,不自覺地放慢腳步。這所校園就是上海音樂學院,自從1958年遷入汾陽路后,上音傳出的旋律延續至今,也將汾陽路渲染出藝術氛圍。春天走在校園內,由紫玉蘭“領銜”的各色花卉競相開放,也將校園內幾幢歷史建筑點綴得更為迷人。  上音校園內玉蘭花開 【歷史建筑內留下上音師生的身影】 這幾天去上音,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校園內的幾株紫玉蘭了。迎著陽光,玉蘭花朵朵綻放,在教學樓和辦公樓的映襯下,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幾幢歷史建筑前,郁郁蔥蔥的大樹、從陽臺上垂掛下來的嫩綠枝條,給古典的歐式建筑增添了一抹生機勃勃的綠意。 “對于歷屆上海音樂學院的師生而言,他們對上音的一部分記憶,是留存在上音校園的建筑上的。” 原上海音樂學院基建處處長王偉忠說。聊起上音的幾幢老建筑,王偉忠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上音地處衡山路復興中路歷史風貌保護區的核心區域,校園內處處隱藏著歷史傳承。在上音汾陽路校區,還保留著最早的幾幢歷史建筑,原本是私人花園住宅。其中,原來的比利時駐華領館,現在成為了專家樓和工會辦公室;過去的猶太俱樂部,則成為了學校辦公室。  專家樓  原猶太俱樂部 “這些建筑能得到這么好的保護十分幸運,他們也是一部經過了100多年風雨歷練的交響樂。”王偉忠說。1910年建立的猶太俱樂部,具有明顯的法國文藝復興風格,一旁的花園住宅,則建立于1926年,是德國式花園建筑,屋頂錯落有致。記者看到,猶太俱樂部一旁,就是賀綠汀音樂廳,難道這是一幢建筑?“賀綠汀音樂廳過去是猶太俱樂部的附房。”王偉忠說。1958年學校遷入汾陽路后,將主樓改造成院長辦公樓,副樓則成為了上音大禮堂。  專家樓外景 “大禮堂是上音師生主要的藝術實踐場所,這里留下了周小燕和學生們的歌聲,留下了廖昌永勤奮學習的身影,發生了不少故事。”王偉忠說。他還告訴記者一件趣事,當年猶太俱樂部接待了一批批中外友人,留下了小提琴大師斯特恩的足跡。斯特恩曾評價上音附小的學生:每個窗口后都是音樂的天才。至今,上音一代代學子的音樂傳承仍在延續著。 【廣玉蘭樹述說著過去的故事】 說起上音遷入汾陽路的歷史,王偉忠道出了一段過去少有人提及的故事。原來,1954年學校曾經遷至漕河涇薛家宅29號,校園面積是擴大了,但是漕河涇當時地處郊區,師生去市中心進行藝術表演、觀摩音樂會等很不方便,不得不在音樂會半場休息的時候提前退場,趕回學校。有時遇到精彩的表演錯過了末班車,只能步行2個小時回去。 當時上音的賀綠汀院長也發現了這些問題,他急忙委托總務部物色一處市中心的校園。1956年,學院總務部的相見和傅宏才就被委托了這項任務。有一次,兩人騎車到陜西路高教局開會,途經人煙稀少的汾陽路時,看到了長長的竹籬笆和緊閉的20號門。會議結束后,兩人在汾陽路來來回回走了好幾遍,又一次駐足在20號門前。為了進入查看,他們一人蹲在地上,另一人踩在肩上,翻墻進入了院子。  校園內綠樹成蔭 只見院子里,道路彎彎曲曲,開闊的草坪和精致的噴泉令人賞心悅目,十幾幢洋房錯落有致,分布在各處。“這里的院子、房屋、草坪、樹木,就是賀院長要求的樣子,太好了!”兩人對這一意外發現興奮不已,回去后就將汾陽路的平面圖交給了賀綠汀,經過賀綠汀和當時上海市長陳毅的推動,上音于1958年遷入了汾陽路,60年來從誕生了一批批音樂人才。 “這段歷史是親歷者傅宏才告訴我的,他也寫在了自己的回憶錄中。現在,傅老已經90歲了。”王偉忠說。當初見證這段歷史的人已老去,但幾株見證歷史的廣玉蘭卻依舊郁郁蔥蔥。記者在校園內發現,除了玉蘭、雛菊、三色堇等花卉外,學校內還有不少高大的廣玉蘭樹,雖然未到花期,但是枝頭上也冒出了碧綠的新葉。  廣玉蘭講述過去的故事 “學校內有一株年代久遠的廣玉蘭樹,早在1958年遷入汾陽路時,就已經存在了。”王偉忠提到的這棵廣玉蘭,現在就在南大樓附近,據估計樹齡超過60多歲。2002年學校改造時,曾經進行過遷移。為了保留這株廣玉蘭,學校動用了20噸的吊車才勉強吊起。每到春天,廣玉蘭的花蕾就會掛滿樹枝,夏天則會花開滿樹,這樣的美景經年累月,也留存在了每位上音師生的記憶中。 【英雄帖】就缺你了!快來參加“尋找鏡頭里的最美校園”攝影大賽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