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用車成本,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油耗或能耗,就當下而言,新能源純電車型在這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緊隨其后的便是插電混動車型。考慮到不同的用車場景與實際工況,純電與插電混動車型都擁有各自不同的用車群體。但無論你開的是純電車、混動車,還是傳統燃油車,誰又不想擁有更低的油耗或能耗呢?
就在不久前舉行的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發布暨秦L DM-i、海豹06 DM-i上市發布會上,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正式公布,該技術實現了目前全球最低的2.9L百公里虧電油耗,以及全球最長的2100公里綜合續航里程,著實引起了不小轟動。所以這次我們不聊產品,只聊技術,看看這第五代DM技術是如何實現上述這些看似不可能的數據的?
以智能與電驅為主的“創新三大架構”
與市面上一些仍然以內燃機動力為主的混動產品不同,第五代DM技術采用了以電為主的動力架構。第五代DM技術不僅對發動機、電機、電池等核心零部件全面優化升級,同時得益于大功率電機驅動,配合與大容量動力電池,還一并實現以電為主以發動機為輔的動力架構。另外,新系統還采用了全溫域整車熱管理架構,在整合整車熱管理系統的同時,輔以智能化熱源調度,從而達到平衡與低能耗狀態。最后則是智電融合電子電氣架構的加持,基于“璇璣”打造的智電融合電子電氣架構,具備更高的處理能力,并實現“三腦合一”+“動力域控七合一”的高集成運行體系。
全球最高46.06%超高熱效率
眾所周知,“熱效率”是衡量一臺發動機的核心參數,而第五代DM技術則實現了全球最高的發動機熱效率46.06%,從15.5%提升到了16.06%,這看似微小的差距卻是眾多黑科技的聯動成果。如此之高熱效率,源于超高壓縮比、高滾流氣道設計、高能點火、智能電噴系統、催前取氣EGR、智能分體冷卻技術,以及智能可變潤滑系統這七大核心技術的全面加持,進而實現了對發動機熱效率的顯著提升,最終實46.06%的發動機熱效率,刷新了全球最高紀錄。
與此同時,EHS電混系統在其中也起到了尤為關鍵的作用。從相關資料中了解到,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EHS電驅系統的工況效率從87.6%提升至92%,功率密度從65kW/L提升至75kW/L。與此同時,比亞迪還為搭載第五代DM技術的車型配置了插混專用功率型刀片電池,以及12V磷酸鐵鋰啟動電池,讓第五代DM技術從動力源頭到動力驅動等各個環節,都得到了全面化提升。
溫控與智能的多重輔助
作為第五代DM技術三大家架構之一的全溫域整車熱管理架構,其不是國內最先采用刀片電池直冷技術的存在,同時還擁有第二代電池直冷系統與第二代脈沖自加熱功能多重加持,配合前機艙+座艙熱熱管理的輔助,實現了高效率低能耗表現,發動機暖機時間減少,以及對冷暖空調制冷加熱效率的顯著提升。
而在智電融合電子電氣架構的支持之下,7大部件與芯片(VCU+驅動+發電+升壓DC+旋變解碼x2)得到了深度集成,高算力與精準的運算能力,也是目前新能源車型能擁有低能耗的必要所在。
總結
之所以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能擁有如此之低的能耗表現,離不開其核心硬件性能與軟件控制策略的雙重加持。這其中包括了發動機熱效率的再創新高,以及更寬的EHS工況效率,配合比亞迪在電池領域的先天性優勢及多合一域控算力,鑄就了第五代DM技術的基礎硬件優勢。另外,在發動機啟停控制策略優化,以及更高效的發動機工況點支持下,節油表現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最后,該技術對于全溫域整車熱管理架構的運用,對軟硬件體系也起到了一定的輔助性作用。
無論是從第五代DM技術本身,還是從2.9L百公里虧電油耗和2100公里綜合續航里程的結果來看,這次比亞迪是真的贏麻了,說第五代DM技術引領全球混動進入新時代也不足為過。當然,只要有人在前面跑,就會有人在后面追,在欣慰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卓越成就的同時,更期待我們國產自主汽車品牌能在核心技術領域再放異彩!
????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