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緣故,2022年的第十七屆北京國際車展沒有舉辦。時隔4年,汽車行業迎來了第十八屆北京國際車展。本屆車展將于4月25日揭幕,主題是“新時代·新汽車”。那么,站在行業的角度,該怎么看待和把握這一屆北京車展呢?
筆者認為,從整個行業參展的心情來看,顯然已和過去的4年大不相同。一是疫情已經基本過去,全社會的生產生活秩序已經恢復;二是盡管市場還是“卷”得很厲害,但經過調整挖潛,行業的收益在今年一季度開始好轉。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汽車總銷量同比增長10.6%,實現了“開門紅”,為全年產銷再次超過3000萬輛打下了好基礎。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長,同比增長31.8%,市場占有率達到31.1%。另外,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出口量同比分別增長36.3%和23.8%,為我國蟬聯最大汽車出口國奠定了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全行業的收益狀況明顯好轉。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整理的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2月,全行業完成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1%,實現的利潤總額同比增長50.1%,利潤總額增速遠好于去年全年的3%左右。
毫無疑問,這一屆北京車展依然是電動化、智能化的技術和產品唱主角。這是汽車行業百年巨變的主題、方向和目標。筆者認為,由于央企考核機制即將發生巨大變化,傳統車企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舉動值得特別關注。今年一季度,比亞迪、特斯拉、吉利、五菱、埃安這5個品牌的銷量位居前5名,這5席當中只有兩席屬于國企,央企一個也沒有。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對媒體說:“國有汽車企業在這方面發展還不夠快,我們調整政策,對3家中央汽車企業進行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單獨考核。因為我們注意到,汽車行業全世界都是這樣子,燃油車在還很有優勢的情況下,企業布局新能源汽車,一開始投入會比較大。如果對它考核當期利潤,就不太容易去全速推進,我們出政策就是要破除這個障礙,考核它的技術、考核它的市場占有率、考核它未來的發展。”一個多月過去了,相信央企和國企肯定會積極應對,很可能會借助本屆北京車展展出其最新的新能源汽車研發成果,發布其最新的新能源事業發展規劃。
傳統主力車企的新能源汽車之所以值得期待,筆者認為是其造車基本功要遠好于造車新勢力。前不久,小米SU7和智己L6先后上市,經多日瀏覽各方新聞和信息之后,筆者的基本印象是,若要在設計、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少一些“小辮子”和槽點,傳統車企無疑有明顯優勢。
截至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近3年,產業和市場格局都出現了十分鮮明的集中效應。去年至今,我國位居前10名的新能源車企的銷量總和占新能源乘用車總銷量的比例為86.8%,前5名為67%以上。在今年3月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前10名榜單中,比亞迪的銷量為30.2萬輛,遙居第一;第二名是特斯拉,賣出了6萬輛。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除了顏值和價格之外,一大原因是由于比亞迪那套高效緊湊的動力系統。4月17日,媒體傳出比亞迪新款中級轎車秦L即將于下個月上市的消息。據稱,該車搭載第5代DM-i混動系統和全新混動專用底盤,饋電油耗降至2.9升/百公里,滿油滿電續駛里程達2000公里。今年一季度,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的總銷量已是純電動乘用車的60%,同比增長81.2%,遠高于純電動汽車13.3%的增速。像這樣的主力車型,其動力系統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優勢,值得觀展者認真審視一番。
包含半固態電池在內的固態電池,是筆者覺得應該重點觀看的第三方面內容。道理很簡單,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立身的基石。比如,廣汽前不久宣布其全固態電池已經完成研發,將于2026年開始批量生產。據稱,該電池“100%固態電解質,真全固態”,是“一塊沒有安全焦慮的動力電池”,“穿釘、裁切等情況下不發生熱失控”,“通過200度熱箱實驗”,“質量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就筆者所知,這是目前全球最早宣布確切量產時間的全固態動力電池,值得予以諦視。
智能網聯技術是新能源汽車的翅膀,自動駕駛是一只翅膀,網聯技術則是另一只翅膀。在續駛里程、充電、安全等三大焦慮逐步緩解乃至消除的情況下,這一雙翅膀對購買決策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所以,智能網聯技術大廠的技術進展很有必要認真看看。無疑,這一方面華為在國內的影響力是最大的,技術也是領先的,有的媒體甚至造出了“含華量”這個詞。近日,華為首款P系列手機正式開售。該機搭載了華為自研的盤古大模型,這是一個集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多項技術于一身的強大工具,能讓手機更加懂自己的主人,能夠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這種技術未來必將移植到車機上。憑借世界頂尖的通訊技術功力,華為的車機生態鏈、動力系統供應鏈正在急劇成長。
大眾、豐田這兩家位居世界前兩名的汽車巨頭的展品也值得端詳一番。據悉,大眾將會在這一屆北京車展上至少首發4款新車。而豐田在給媒體的邀請函中說:“今年,豐田將以智能化為中心,為大家帶來重磅信息及全新提案”。究竟有多重磅、有多新,媒體和全行業肯定都急切地想知道。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