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D 閃存作為如今各種電子設備中常見的非易失性存儲器,存在于固態硬盤(SSD)、USB閃存驅動器和智能手機存儲等器件。而隨著電腦終端、企業存儲、數據中心、甚至汽車配件等應用場景要求的多樣化,NAND閃存的存儲方式和堆疊技術也在持續演進。 本文憶聯將圍繞閃存顆粒相關的概念以及發展趨勢做介紹。 NAND閃存單元 NAND閃存基于浮柵晶體管,通過其中所存儲的電荷量表示不同的數據。NAND 閃存由NAND閃存單元(cell)組成,每個單元包含一個浮柵晶體管、一個源極和一個漏極。 
簡易的NAND閃存單元示意圖 在最簡單的形式中,當浮柵充電時,它被識別為“編程”狀態并標記為0。當浮柵沒有電荷時,它被識別為“擦除”狀態并標記為1。 浮柵內部捕獲的電子數量與單元晶體管的閾值電壓成正比。若捕獲大量電子,晶體管則實現高閾值電壓;若捕獲少量電子,則形成低閾值電壓。 如果周圍的電路沒有改變,浮柵處于絕緣狀態,其存儲的電荷就保持狀態不變,即使器件斷電后數據也不會丟失。因此,NAND閃存便具備了非易失性。 然而,NAND閃存每個單元的編程/擦除(Program/Erase,簡稱P/E)次數是有限的。在電壓作用下,電子在硅襯底和浮柵之間穿過氧化物實現移動的過程,稱作“隧穿”。這個過程會造成隧道氧化層上的應力并且逐步破壞氧化層,因此浮柵最終將無法保持電荷,屆時閃存單元也無法使用,將被歸入壞塊池。 NAND閃存類型 根據每個單元可以存儲的位數,NAND閃存類型可以進一步分為SLC、MLC、TLC和QLC。 
各NAND閃存類型的單元狀態 SLC(Single-Level Cell,單層單元):每個存儲單元僅存儲一個比特的信息,即0或1。由于每個單元只有2種狀態,SLC NAND閃存的存儲密度較低,但具有快速的寫入速度、耐久的P/E次數,成本也最高。 MLC(Multi-Level Cell,多層單元):每個存儲單元可以存儲多個比特,通常是2個或4個比特。這里是相對于SLC而言,僅指存儲兩個比特的多層單元,其具有4種單元狀態。 TLC(Triple-Level Cell,三層單元):每個存儲單元可以存儲3比特,具有8種單元狀態。 QLC(Quad-Level Cell,四層單元):每個存儲單元可以存儲4比特,具有16種單元狀態。 通過在每個單元中存儲更多的比特,MLC、TLC和QLC NAND 閃存的存儲密度依次提高、成本下降、芯片外觀尺寸也大大縮減,但相應地,數據寫入速度變慢、P/E次數減少。 目前業內早已在研制PLC(Penta-Level Cell,五層單元),即每個存儲單元可存儲5比特信息,進一步提升存儲密度并降低成本。但同時,對存儲單元劃分越來越多的電壓閾值,讀寫操作對電壓以及電子數量的精確度要求就越高,由此進一步對性能以及損壞率帶來了挑戰。 顆粒優缺點 基于各類型存儲單元的閃存顆粒,在性能、使用壽命和成本等方面的對比如下表所示。 
單從成本角度考慮,QLC顆粒顯然最具有優勢,但是實際由于其電壓狀態較多,控制的難度較大,進而帶來了顆粒穩定性和耐久性的問題。因此,四種顆粒的性能和壽命反而是依次下降的。 以SSD存儲為例,選用顆粒時憶聯建議可以參考如下幾個原則: 性能和可靠性要求:如果對這兩方面要求較高,那么可以考慮SLC顆粒的高耐用性和快速讀寫性能。此類高要求常見于金融、醫療、軍事設備等行業,但由于市面上SLC顆粒已經很難見到,這類顆粒往往需要定制。 性價比要求:對于存儲容量和成本都有一定要求的情況下,可以考慮MLC顆粒,其具備相對合理的容量/價格比,常見于消費電子、普通企業服務器等行業。 存儲密度要求:如果對存儲密度有要求,也不需要極致壓縮成本,可選用TLC顆粒,常見于云存儲、大數據分析等場景。 海量存儲要求:QLC顆粒可以以極低成本實現海量數據存儲,部分應用如數據中心、云存儲等特定場景可以考慮此類顆粒。 因此,根據應用場景的特定需求,用戶可以靈活選用不同的閃存顆粒,實現在存儲容量、讀寫性能、壽命和成本上的平衡。 3D NAND發展趨勢 伴隨著存儲密度的持續提升,NAND閃存設計制造也正在經歷從平面到立體、從2D到3D的演進。 2D NAND的容量取決于單Die上容納的單元數量以及每個單元可以存儲的比特,其發展很容易遇到瓶頸。而相較于2D NAND的水平堆疊,3D NAND更像摩天大樓,利用縱向維度,把閃存顆粒在立體空間內進行多層垂直堆疊。 
從具體設計和實現上來看,3D NAND也更多地采用電荷捕獲型結構(charge trap)而不再單純沿用浮柵設計,或將電流路徑從單晶硅通道提升為多晶硅通道等,擴大了空間。 3D NAND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終端SSD,可以大幅度優化性能、功耗、耐用性以及成本,借助糾正技術和均衡算法也進一步提高了存儲系統的可靠性,滿足數據中心、云計算和更多的關鍵應用場景下的存儲需求。 聚焦于SSD存儲領域,硬盤的性能和穩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主控制器與NAND顆粒之間的協同工作方式。作為硬盤的大腦,主控制器將精確控制NAND的所有操作并通過算法優化來延長SSD的整體壽命與性能提升。 憶聯自研存儲控制器芯片目前已支持SLC、MLC、TLC與QLC全部四種顆粒,且前三者已實現產品化。關于主控的更多介紹,請關注憶聯后續的專題文章。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