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如何評價中國車市“含金量”?標準有許多,這里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并進行剖析,以供參考。
首先是“3000萬輛”。于中國車市而言,“3000萬輛”是一個坎,沖擊多年未果之后,才在2023年實現。沖過去,只是第一步。保持勢能,繼續往前跑,將“3000萬輛”變成一種常態,這是中國汽車喜聞樂見的一幕。
年產銷3000萬輛,收獲不只是“聲”和“名”,還有健康的體系、完善的生態、良好的規模效應、更優的成本控制以及持續創新的土壤。
其次是“自主品牌”。2023年,合資品牌在轉型、在蓄力,自主品牌挺身而出,成為推動中國車市前行的主引擎,市占率接近60%。轉型需要時間,蓄力是一個過程,這意味著,2024年,自主品牌仍然扛起大旗,沖在前面。
再次是“生態”。如果說,2023年,是拼價格、拼產品、拼流量、拼技術。那么,2024年,自主品牌要“拼生態”。不管是燃油,還是新能源,都要確保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可控。這里說的“可控”,不再是簡單的“合伙人”,而是要成為“一家人”,才能確保性能可控、成本可控和共同進退。例如,2024年,廣汽集團自主品牌目標是110萬輛,同比增長22%。其底氣在于兩方面:一是電池、電機和電控的自研自產,二是全產業鏈布局初見成效。
還有是“盈利”。單月盈利,不難做到。事實是,2023年,有部分新能源車企實現單月盈利。然而,擴大到全年,除比亞迪和理想,再無其他。盈利意味著主動權,而比亞迪正在將這主動權發揮到極致。2月19日,比亞迪宣布將旗下兩款入門級插混車型起售價降低到7.98萬元。明面上,比亞迪表示,不再對合資燃油車客氣。暗地里,比亞迪目標只有一個,將能夠搶到的市場份額,先搶過來。
最后是“格局”。所謂“格局”,即在時代中定位、魄力、膽量和執行的總和。
如何做大格局?用電影春節檔被廣泛轉發的一句話來總結:“一切都來得及,只要你愛自己”。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認為,現在是“新四化”高端化最好的時機。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表示:“方法總比困難多”。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則認為,中國汽車的“青年時代”,不確定性中的確定之錨,就是不爭論,干就對了。
兵來將擋。企業的發展,個人成長,逃避和焦慮始終不是辦法,正確做法只能是:融入時代,努力奮斗。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