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土木
雖然小米SU7還沒發布價格,但雷總也明確說了“9.9萬”、“14.9萬”是絕對不可能的,雖然大家都是略帶調侃,但應該還是有不少人真“心碎”吧。
畢竟一個寧德時代的高密度三元鋰電池就得給出去十多萬,而且,整場發布會小米SU7的對標車型都是百萬豪車保時捷Taycan和特斯拉Model S。
小米SU7無論是科技、外觀、內飾、供應商都是頂尖的,而且各項參數也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最頭部水準,還是一個C級車,不可能便宜的,到底多少不好書,但“不便宜”一定是真的。
如果你還不信,我們再把發布會的內容來復習一遍,把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拆開來講
電驅
先說最核心的電驅,換句話來說,電驅就好比油車上的發動機。一個好的電驅關乎了一輛車的速度、穩定性、駕駛體驗等等,堪稱核心中的核心。
相信最開始會有不少人認為小米會直接采用供應商方案,他們認為小米就是靠“組裝”起家,但沒想到小米選擇自研,并且成果斐然,一口氣發布了三款自研電驅。
并且三款產品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分別是小米超級電機V6、V6s和V8s,很容易就能讓人聯想到燃油時代的V6、V8發動機,它們通常也代表著“高性能”,事實也確實如此。
V6參數為:21000轉、299匹馬力、400N·m扭矩、220kW功率;V6s參數為:21000轉、374匹馬力、500N·m扭矩、220kW功率。目前V6和V6s已經在小米汽車SU7系列上全部量產實裝。
而V8s的參數為:27200轉、578匹馬力、635N·m扭矩、425kW功率。這款電驅目前已經實現量產,預計2025年上車。
27200rpm的最高轉速在目前電驅系統上已經屬于“遙遙領先”水平,為了達到如此高的轉速,小米汽車針對電機內部結構進行優化設計,電機內部采用54槽6極設計,并用上8層Hairpin扁線繞組,讓轉子的槽滿率達到77%。
電機轉速過高會導致電機碎裂,同時也會讓電機過熱。為此,小米不僅自研了全球最先進的高強度960MPa硅鋼,同時還自研了雙向全油冷散熱技術,甚至小米還重新設計了定轉子和自研了99.85%高效率SiC電控模塊,電機功率密度也達到了10.14kW/kg,大幅領先業內同行,實現了電機的高效、穩定、安全運行。
這還不夠,小米還在實驗室中預研了碳纖維激光纏繞工藝,讓電機實現更高效的運轉,其轉速能達到驚人的35000轉。
再強大的技術,也需要落地才能吸引消費者,在小米超級電機的加持下,全新的SU7雙電機版峰值功率達到495kW,峰值扭矩838N·m,零百加速時間只要2.78秒,最高急速高達265km/h。
電池
除了電機電控以外,電車的另一大核心是電池,在電池包這塊,小米為我們帶來了871V的碳化硅高壓平臺。
同時還配備了CTB一體化電池技術,集成效率達到 77.8%,電池+地板厚度僅120mm,線束減少91%,集成效率提升3%。同時,該平臺還具有很高到延展性,上線電池容量最大可達150千瓦時,CLTC工況純電續航超1200km;成熟體系電池容量可達132千瓦時,CLTC工況純電續航超1000km。
效率之外,小米重視的是安全,通過14層物理防護和電芯倒置技術,來盡可能保障電池在日常使用和發生危險時的人員安全。不僅如此,小米還做了極為嚴苛的測試標準來保證安全。
可能有很多人覺得,電池的技術都在電池供應商那兒,但其實,能把電池安全地管理好,一樣有極高的技術難度,為了設計好小米汽車的電池包,小米在電池領域也申請了百余項專利,有這樣的投入,值得肯定。
另外,作為一下坐標北京的公司,小米對于汽車的冬季續航非常重視,通過雙源熱泵和三熱源逐級加熱,小米實現了冬日環境下更高的續航保持率和充電速度,可以期待一下小米汽車實車在冬天的使用體驗。
大壓鑄
大壓鑄也是目前造車行業的趨勢,了解過特斯拉超級工廠的都知道。小米汽車SU7制造過程中,也采用了大壓鑄技術。大壓鑄技術是目前智能電動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大壓鑄技術的優勢在于成本低,效率高。但存在的不足,在于維修成本高。
但小米造車開始的時候發現,這一方案的成本并不低,且很高,且有一定的失敗風險。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小米同時采用了三套方案,兩套大壓鑄方案,以及一套傳統沖壓方案。
在壓鑄技術上,小米汽車自主設計了“9100噸一體化大壓鑄設備集群系統”,從鋁錠到成品鑄件全棧自研自造,包含9大工藝,60個設備,精密控制433個工藝參數。
9100噸一體化壓鑄目前在行業里面屬于什么水平?從目前已實現量產的車型來看,小鵬X9 12000噸、特斯拉Cybertruck9000噸、問界M9 9000噸、極氪007 7200噸。
為了解決大壓鑄機的材料問題,小米還研發了小米泰坦合金。其兼顧硬度、強度和穩定性,是一種性能超強的自研合金。
落到新車小米SU7上,9100噸一體化壓鑄的后地板實現了72個零件合一,其擁有更少的焊點,更輕的重量,更久的壽命。
為了解決大壓鑄技術帶來的維修成本高的問題,小米采用了三段式的結構,這樣有助于大幅降低汽車的維修成本,且不會降低生產效率。
智能駕駛
這是小米汽車重點投入的技術賽道,雷軍的目標是2024年進入智能駕駛行業第一陣營。
在感知上,小米自研了變焦 BEV 技術,可像人眼一樣對近、中、遠三個范圍進行動態調節感知,高速看得遠,地庫看得近。
在智駕硬件上,小米汽車搭載兩顆英偉達 DRIVE Orin 芯片,總算力 508TOPS,整車1 顆激光雷達、11 顆高清雷達、3 顆毫米波雷達、12 顆超聲波雷達,總計 27 個感知硬件。其中激光雷達采用的是禾賽科技的一體化激光雷達,瞭望塔式位置安放,鵝卵石式外觀造型。
基于芯片和感知硬件,小米智駕采用最新一代的底層算法:BEV+Transformer+占用網絡,并將大模型技術全面融入。其中,自研端到端感知決策大模型,全球范圍內首次應用到量產車上,兩者結合,實現精準泊入0.05m的機械庫位。
在頂級底層算法和超強硬件加持下,小米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已經支持高速領航、城市領航和代客泊車三大功能。
雷軍自豪地表示,小米將在2024年進入智能駕駛第一梯隊的目標,同時在2024年完成100個城市NOA領航駕駛。屆時,小米將有望挑戰華為和小鵬在智駕領域的領先地位。
智能座艙
小米作為科技大廠,并沒有創造性的去實現某個“從未見過”的功能,而是把現有的功能做的更加實用和生態化。
比如采用當下主流的8295芯片,采用現在主流智能汽車一致的橫屏設計,采用了平板化的車機設計,卡片式的操作,這些都非常有利于現有的汽車用戶切入小米汽車的學習門檻。
智艙是小米的優勢中的優勢,王牌中的王牌。包括多任務框架下的柔性控制窗口大小,手機和車機的無縫流轉,后排掛上一個小米PAD就可以無縫銜接車機系統,甚至把手機引用PIN上車,真的是過于懂的用戶的需求。
智能座艙方面是小米的看家本領,可能目前的SU7相對保守,但是后面擴展性、可玩性、實用性空間太大了,相當于整個目前小米所擁有的生態直接全部無縫上車,加上澎湃OS的跨平臺特性,可以肯定在這個賽道上,小米肯定是領頭羊。
寫在最后:
歷時1000多天,能夠看出來小米是真的想要造一臺“好車”出來,整場發布會都在強調“技術”、“自研”,這也是一個真正想要好好造車的企業應該大力宣傳的。
目前來看,我們前面提到的小米汽車5大技術實力在當下市場中是具備優勢的,三電系統、智艙、智駕,這些未來競爭中最核心的東西,小米都已經捏在了手上,路已經鋪好,就看怎么走了。
至于SU7的定價,還是那句話,不會低,畢竟是傾注了小米汽車全部心血的第一款產品,至于后面會不會有更親民的車型,我們拭目以待。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