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12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暨第二屆中國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生態大會”在武漢經開區舉辦。本屆供應鏈大會以“踔厲奮發,攻堅克難——打造安全、韌性、綠色汽車供應鏈”為主題,設置了“1場戰略峰會、1場大會論壇、9場主題論壇”共11場會議,圍繞供應鏈安全與布局、新型汽車供應鏈打造、傳統供應鏈升級、全球化發展等熱點話題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尋找構建世界一流汽車供應鏈的對策、方法和路徑。其中,在11月11日下午舉辦的“主題論壇一:動力電池——前瞻突破,引領發展”上,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辦公室總經理趙津爽發表精彩演講。以下內容為現場發言實錄:
變化是永恒的主題,剛才屏幕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計劃之中意料之外,就跟今年電池行業是一樣的,我們做了再多的努力,總會有一些突發情況,需要我們去應對,非常感謝協會邀請我們做演講,剛才方博士和武總分別從比較高的政策和資本緯度給我們做了較詳細的講解,我也是受益匪淺。作為電池行業的一員,我代表蜂巢能源給大家做一個分享。
首先,在汽車行業和動力電池行業,今年流行一個詞語叫“卷”。可以說汽車,尤其是新能源行業特別特別卷,卷到了電池,大家都知道一個詞叫卷出圈、卷出海,在這個背景下大家都在出海淘金,所以在全球化的視野下,我們到底應該怎么生存,動力電池應該怎么去發展,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蜂巢能源給大伙兒以自身的做法、經歷做一些分享。
首先是全球經濟形勢,在政策和資本支持下,前幾年動力電池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在明年開始,基本上會遇到比較大的挑戰。剛才武總說到產能、政策,包括國際化、歐盟方面反補貼調查,這些都對國內電池行業造成很大的壓力。IMF預測明年全球GDP是2.9%,中國經濟比當前預測的5%適當微調一些,歐洲有所反彈但是也不會特別樂觀。可以看到,在當前大背景下,整個制造業從今年3月份開始,沒有恢復過來,一直在50%這個線以下徘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雖然是有比較高的預期、未來是美好的,但是眼前是忐忑的。
預計2026年全球NEV滲透率有望超過30%,因為中國已經超過30%,就像方博士剛才說的預計25年中國能超過40%。2024年預計全球整車規模達到1.7萬輛,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滲透率最好最高、增長比較快,緊隨其后是歐洲,其次是美國,在美國政策補貼下也在快速發展。從經濟、政策、供應鏈供給、市場復合增長率,把中美歐做了比較,市場空間方面,中國、歐洲、美國依次排序,進入難度來看美國最大、歐洲排第二。所以在這樣的新能源整車背景下,動力電池怎么發展?動力電池遇到行業快速爆發之后的平穩增長期,三年復合增長率預計是32%,到2024年預計是1.5TWh規模,其中乘用車增長規模最大,三年復合增長是26%,這個用的是彭博社的數據,儲能市場始終是比較快的增長,大家說2022年是儲能市場爆發元年,2023年是工商業儲能、戶儲爆發的元年,所以從儲能及電池市場角度來說,很多企業都在做雙輪驅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怎么看電池技術路線?從政策補貼之前,到現在補貼政策退出以后,從材料體系及整車技術路線對電池的影響來看,磷酸鐵鋰、三元和更高層級的固態,提升了所對應車型的續航里程級別,比如通過現在CTP或者CTB技術,使原來在300公里或400公里以下續航里程車型才使用的磷酸鐵鋰、已經逐漸延伸到了A級,續航達到600公里甚至700公里的主流市場車型,都開始采用磷酸鐵鋰電池。
再往上更高層級,續航800公里以上三元就會成為主流,大元柱和快充會成為800公里以上B級車的主流選擇。借助當前主流電池市場的選擇,在B端,尤其是在儲能和商用車領域,磷酸鐵鋰甚至是負鋰層級做一個替代更適用于這樣的市場,在這個演化驅使下,我們認為蜂巢能源電池技術路線主要有四大方面,一個是中高鎳,甚至是加硅體系,再往上衍生到固態電池。再往下中間是蜂巢能源把三元里邊的鈷元素去除掉,應用國際化無鈷技術路線,但是目前成本較高,在國內鮮有很大的市場推廣,但是在歐盟強大的雙碳要求以及ESG壓力下,它是一個很剛需的產品,再往下磷酸鐵鋰是當前最主流的路線。再往下走還有鈉電,應用不是太多,都是在技術、產品方面做研發。
綜合以上,我們認為未來技術路線、技術趨勢有四個,就是追求極致安全,快速持續快充提升,追求極致成本,還有追求極致的高能量密度。為滿足這些需求,在電池端主要是通過大圓柱、熱電分離,提高電池或者整車電壓平臺,從400伏提升到800伏,以及低成本納電、去鈷,包括C2P這種電池包層面的優化,以及在制造工藝方面的優化。我們認為未來電池方面主要是短刀鐵鋰加三元大元柱的技術方向,在800伏市場上低成本會成為一個主流趨勢,未來鐵鋰會超過70%,基于這樣的需求和判斷,我們認為在產品規劃上,把動儲全域平臺化、鐵鋰短刀化,通過這種方式規劃電芯產品。
大家都是做電池或者新能源,從這個角度上把一個車的橫向去掉兩邊10到20公分的碰撞區域,剩下中間核心區域是1米2,把它一分為二,就是短刀L600的尺寸,把這個尺寸做成疊片是最優的、是車規級電池的剛需,這個技術從蜂巢能源開始創立就挖掘到了機會,同時按照這個思維去做產品,沒有沿用原來的VDA、MEB或者是圓柱18650技術路線,所以我們認為車規級電池路線就是短刀電池。并且我們把短刀作為平臺化,在600長度上把尺寸適當微調,把它做成L500、400,對應不同里程純電,不同里程的插電。現在看到600主要是針對純電,標配400公里到700公里主流A0以及B級純電。L500把它稍微做短一點,做成標準箱,針對商用車和儲能。而L400包括L300是針對PHEV和增程式,目前蜂巢能源在這個領域里面是布局最全、最廣的。把平臺做延伸,把600尺寸再往上翻做成方形的大短刀,做成工商業儲能柜,可以有很大的空間,所以把它做成325Ah更適用于工商業儲能的產品,同時把材料體系做升級,把使用壽命提升到1200次。
我們是結合動儲兩個領域做產品設計,拋除以前傳統的模組,我們成為LCTP3.0,去年電池日上發布的龍鱗甲電池包,現在已經在大量的客戶領域里面應用,儲能領域也是結合短刀電芯做儲能系統設計,分別在成組效率、空間利用率、成本三個維度有較大的提升。這是縱向方向,正好把電池布下,同時把中間的排氣通道,兩邊的電和氣做了分離,總結出來極致續航,極致安全,極致性能,極致成本。同時這個包里面的電芯形式可以容納鐵鋰、三元、磷酸鐵鋰等不同的材料體系,適配多種材料路線,這樣一個電池包設計基本能夠覆蓋主流市場大部分產品。
同時要想把疊片做好,光靠疊片工藝是不行的,卷繞速度比較快,疊片以前最早也有,但是效率不夠,所以我們自研了飛疊技術,把疊片速度從原來0.45秒提升到0.125秒,卷繞速度是0.33,相當于我們把卷繞速度還要快,我們飛疊工藝設備在蜂巢能源主流廠區里面已經大量應用,如果有機會可以去蜂巢能源鹽城、成都工廠看一看。
在這樣的基地布置下,我們已經釋放了飛疊主要產品,同時滿足一些大量客戶的需要,這是我們典型的產品下線照片。產品已經陸續開始交付大量的客戶,累計到現在,搭載蜂巢能源電池的車輛行駛86億公里,搭載車輛是47.2萬輛,從18年開始,蜂巢能源累計出貨量,從昨天聯盟發布的數據來看,蜂巢能源在出貨量上有歷史突破,首次單月疊片電池超過1GWh,這個在以前是沒有的狀態,是1.39GWh。同時剛才武總和方博士發布的量里面,能夠看到一個市場占比,蜂巢能源首次從2%多提升到3%多,雖然是一個百分點的提升,但對蜂巢能源也是有歷史意義的突破。基于此我們收獲大量的客戶,包括光束汽車,長城汽車,吉利、理想,包括小鵬、蔚來,包括東風嵐圖,都大量用了我們的電池。結合我們客戶的逐漸拓展,我們的量會在明年繼續提升。
剛才講到了卷出圈,卷出海,我們結合歐洲客戶需求,也在做嘗試。但是嘗試的過程很艱辛,包括幾個方面的差異,讓我們感到很大的壓力。首先是在文化方面的差異,中國企業比較含蓄,有什么東西不喜歡直說,但是歐洲企業不會跟你繞彎子,有什么直接講,中國節奏比較快,但是歐洲需要你去適應它的穩定。在環境方面,我們國內之所以有大的發展,就是我們政府和企業合力快速促成新能源行業快速發展,但是歐洲即使在土地審批、環境審批都拿到的背景下,還要對當地老百姓、社區、工會繼續做協調。這些東西遠遠超出了企業能考慮的范圍,所以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包括我們國內流程比較靈活,政府批地,我們自己建廠開發產品,都是可以并行。
但是在歐洲不行,設計產品必須是廠房設計的前提,一個一個流程走完了才能走下一個流程。雖然我們通過車帶著電池出口量在增加,但是面臨的困難也是比較大,這是彭博社之前發布的數據,產業鏈排名上中國在各個方面都是第一,唯獨ESG上不是第一,中國企業在這一塊真做得不多,有的是發布一下,宣傳一下,真正去做的話,包括有雙碳,那里面每個電池的痕跡數據都要大量整理,要算出來它的碳排放量,所有的環節包括運輸制造過程,能耗全要算碳,工作量是指數級增長。
在這樣的要求下,我們做了一些創新,從去年發布了首份ESG報告,在這個報告背景下,我們積極鋪墊國際化市場發展,我們策略是以客戶導向動力電池國際化,快速占領貿易型的儲能市場國際業務,遵守當地法規,溝通時彼此友好、尊重對方文化,尊重當地的流程,還是要溝通再溝通,確實比較難。但是有一個要求,歐洲的電池法要求關鍵材料必須本地化,包括正極、負極、隔膜這些東西,所以我們號召廠家一起跟著我們一塊去,不光我們自己去。底下是我們歐洲的重點客戶,我們在歐洲、泰國、東南亞,根據客戶的需要做好PACK和電芯。儲能我們是以銷售型為主,同時比較快的在有研發優勢的地方布局研發中心。
以上是從蜂巢視角上給大家做一些分享,當前在國內政治經濟大環境下,新能源產業發展依然面臨不少躲不開繞不過的問題,唯有積極調整戰略,積極實施雙輪驅動,堅持小步快跑,努力把前瞻性戰略規劃轉化為發展勝勢,支持戰略客戶持續放量發力,為客戶、為社會、為員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謝謝大家。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