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香編輯|李國政出品|幫寧工作室合資車企正在調整經營戰略,以應對銷量下滑帶來的沖擊,并設法改變電動化、智能化落后于中國品牌的局面。2023年10月12日,據?
沈天香
李國政
幫寧工作室
合資車企正在調整經營戰略,以應對銷量下滑帶來的沖擊,并設法改變電動化、智能化落后于中國品牌的局面。
2023年10月12日,據韓國媒體報道,現代汽車已同意生產北京汽車旗下Arcfox極狐品牌電動汽車,雙方仍在討論細節。按照此說法,北京現代將代工生產中國品牌汽車,這是現代汽車首次生產外國品牌汽車。
此前不久,國內媒體爆料稱,現代汽車與北汽集團就合作開發電動汽車項目進行商談mdash;mdash;北汽將為該項目提供技術支持,車型品牌將歸屬北京現代旗下,由北京現代負責銷售等。
這兩則消息均未得到北京現代官方確認,但現代汽車上個月表示,正在謀求與中國本土電動化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而且對合作對象持開放態度。可以確定是,其將在中國市場打開全新的合資合作模式。
現代汽車正在努力重建在華業務,并扭轉去年中國約6億美元的運營虧損。自2017年以來,現代汽車在華銷量大幅下滑,其中,北京現代從高光時期的百萬輛降至2022年約26萬輛。
今年1-9月,北京現代銷量為17.3萬輛,其中,伊蘭特、SUV雙子星、沐颯等車型終端銷量為5.1萬輛mdash;mdash;這些相對更適合本土銷售,且更具性價比的車型,雖然在支撐北京現代銷量回暖,但尚不能扭轉虧損局面。
與在中國業績形成鮮明對比,2022年,現代汽車全球銷量為684.82萬輛,成為繼豐田汽車和大眾汽車集團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汽車制造商。而且,其電動汽車產品在歐美市場的表現可圈可點。
北京現代的處境,是在華合資汽車品牌的縮影,銷量下滑、電動化轉型跟不上中國市場,幾乎成為合資品牌的共性。在此背景下,中國汽車新一輪大調整陸續展開,不斷有新的合資合作模式面世。
高溢價時代終結
在剛剛過去的9月,合資品牌進行了一輪反攻,銷量普遍上漲。不僅燃油車銷量有所回暖,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的ID.系列,以及上汽通用別克E5和別克微藍6等電動車的銷量也大幅增長。
主流觀點認為,這得益于其降價行為。最典型的案例是上汽大眾ID.3。今年7月,上汽大眾宣布ID.3車型下調售價3.7萬元,起售價降至史上最低價12.59萬元。也正因此,上汽大眾ID.系列月銷量首次破萬。至今,優惠政策還在持續中,終端優惠幅度更甚。
ID.3降價舉措見效后,上汽大眾又對另外兩款電動車mdash;mdash;ID.4X和ID.6X展開降價。一汽-大眾也隨其步伐降價,2024款ID.6 CROZZ降價4.5萬元,優惠后價格為21.39萬~29.19萬元。
大眾汽車希望通過降低售價,擴大電動汽車市場份額。上汽大眾總經理賈健旭在最近一次受訪中提到,ID.3的電池將由三元鋰電池,更換為磷酸鐵鋰電池,這將把每輛車的成本降低約1.9萬元。
除了南北大眾,另一家通過降價取得明顯銷量增長的是上汽通用。同樣是從7月開始,上汽通用旗下凱迪拉克、別克等品牌陸續降價。其中,凱迪拉克銳歌、別克E5和微藍6等取得不錯的成績。9月,上汽通用旗下新能源車銷量突破萬輛。
今年更早些時候,東風日產、南北豐田等也對旗下電動車展開大幅降價攻勢,但未能達到如ID.3的效果,主要還是其性價比不夠高。
降價之后,合資品牌的溢價已經大幅減弱,尤其是電動汽車,他們普遍意識到,唯有提高性價比,才能與中國汽車品牌競爭。由此,合資品牌面臨價格體系重塑。
降價只是短期策略,大眾汽車實際上更希望能在電動化,尤其是智能化方面補課,以追趕中國市場的變化速度。
7月,大眾汽車與小鵬汽車簽署技術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基于小鵬G9車型平臺、智能座艙和高階輔助駕駛系統軟件,共同開發兩款大眾汽車品牌電動車型。同時,大眾深化與上汽集團之間的合作,包括聯合開發車型和一個新平臺。
豐田汽車也希望通過與中國企業合作,擴大其電動車市場規模。豐田與比亞迪合作推出的產品mdash;mdash;bZ3除了在近兩個月銷售5千輛左右,其他月份并不突出,但總體上比豐田bZ系列另一款車型bZ4X的表現好得多。
8月,廣汽豐田、豐田中國投資公司和小馬智行簽署三方協議,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計劃成立一家合資公司。不同于大眾入股小鵬,豐田希望讓該創業公司充當其新業務的運營商。
以電動化、智能化為突破口,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爆發期,市場規模效應凸顯。比如,比亞迪成功之關鍵,正是具備了優越的產業鏈垂直一體化整合能力。目前,國內頭部車企都在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生態。
對于合資品牌而言,要與中國品牌比拼性價比,可能會更加困難,但這又是合資電動車的必經之路。如果再按照以往的合資模式,可能翻身會遙遙無期。
整體上看,合資品牌電動車幾乎都水土不服,在華的日產、豐田、本田、福特、大眾等品牌無一例外。現代汽車或許是看到了這種現象,故而遲遲沒有引進艾尼氪系列,而是希望與北汽重新打造一個新品牌,或者直接為北汽旗下極狐品牌代工。
根據乘聯會數據,9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為49.9%;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31.1%;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5.8%,其中,南北大眾和上汽通用占了主要份額。
殘酷的現實,逼迫合資車企不得不探索新的合資合作模式。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大眾和現代,其他品牌也開始探索新出路。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