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新四化”的歷程中,智能汽車配套新貴們不斷涌現,一些傳統勢力配套企業卻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式微。
近日,頭部配套企業華域汽車披露了2023年上半年業績。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69.71億元,同比增長11.9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8.41億元,同比增長12.8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3.91億元,同比增長18.95%。
總體來看,華域汽車上半年報表溫和向好,毛利略微下降,但收入情況仍然喜人。不過,在新能源車快速滲透的大背景下,智能化、輕量化配套企業奮起直追,華域汽車的影響力開始逐步被反超。
據記者統計,2020年之前,華域汽車長期為乘用車汽配行業的“老大哥”,但自2021年開始市值遭到福耀玻璃反超。此后2022年公司又分別被座艙智駕龍頭德賽西威、輕量化底盤企業拓普集團超越,落至全A股第四。
截至2023年上半年,華域汽車日均總市值跌破600億元,創下2016年以來新低。
另一方面,華域汽車于過去一年中在智能座艙產品、三電系統、雷達傳感器方面都有一定的投入和進展。但由于大量后起之秀已經在新代際智能汽車產品順利量產多年,或鎖定新勢力品牌后成功突圍,相比之下,華域汽車智能化電子產品的量產進度和定點情況都顯得有些滯后,市場預期低迷。
車飾主業增長乏力
業務結構來看,華域汽車內外飾業務為公司重頭戲,近年則不斷通過內外延并購拓展金屬成型模具與功能件、電子電器板塊業務。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內外飾業務實現510.25億元營業收入,而包括金屬成型和模具、功能件、電子電器件分別實現48.64億元、116.25億元和50.14億元收入。
綜合毛利方面,占絕對大頭的內外飾業務毛利同比收窄1.27個百分點,達到12.51%,并拖累整體業務毛利下行0.4個百分點至13.2%。此外,電子電器件業務今年增長較快,同比實現103.46%的增長,毛利提升3.2個百分點至12.39%,為公司主要的業績增長支撐點。
“2023年上半年,公司內外飾件板塊毛利率的波動,主要是受銷售價格、產品結構、材料價格等因素的影響。公司將在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供應鏈優化等方面持續推進降本措施,努力保持經營業績的平穩。”華域汽車近日在業績說明會中指出。
從產業背景來看,上半年國內燃油車降價去庫存導致的價格壓力一定程度傳導至公司的毛利水準,使得業績釋放不夠充分。與此同時,公司的主要車飾業務在智能化浪潮之中站位靠后,新動能不足,業績釋放相比產業鏈其他環節的企業優勢不足。
根據Choice數據統計,中信二級汽車零部件行業的183家公司中,華域汽車營收增速排名110位,歸屬股東凈利增速排名100位(中位數23.47%)。
國企改革整合期偏長
公開資料顯示,華域汽車最早為上汽旗下23家零部件企業通過借殼巴士股份整合后實現上市的企業。在上市后的十幾年中,公司主要任務仍然聚焦于通過外延并購方式整合上汽集團旗下汽配業務。
2009年-2014年,公司先后收購并表了車飾與被動安全公司延鋒汽車、上海汽車制動、上海圣德曼鑄造、上海幸福摩托、賽科利南京等,2016年又通過定增并表上汽集團底盤業務公司匯眾汽車,并投入重金建設生產基地。
2017年后,華域汽車受讓了上海大眾配件、上海安萊德汽等主體;2018年、2019年又分別收購上海小糸車燈、上海薩克斯動力總成部件系統,直至2020年收購延鋒汽車30%股權完全其全資控股,多年的連續并購才暫告一段落。
按照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華域汽車肩負了整合上海國有汽車配套產業鏈的任務。而縱觀前述被收購企業,其中一部分為上汽集團的配套企業分支,一部分為上海國資配套老廠改制企業,大部分都配套了上汽旗下自主、合資車型的生產,對上汽集團體系依賴性極高。
因此,早在華域汽車借殼上市之初,公司就定下了“中性化”的戰略方針——即通過并購整合,形成以華域汽車為核心的獨立配套產業主體體系,以更為便捷地擴大除上汽體系外客戶的占比。
2023年半年報顯示,華域汽車的“中性化”戰略取得一定成果,非上汽類客戶占比已經達到55%,同比提升5個百分點,關聯營業收入占比達到50%以下。
不過,在利用華域汽車形成市場化改革,盤活國有資產的整體安排下,華域汽車資源調度,資本支出基本圍繞著被收購企業的整合。其反而導致公司在智能駕駛、新能源汽車等新興領域的探索力度,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視。
智能汽車業務起大早趕晚集
隨著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概念的普及,汽車作為代步工具的意義開始逐步延展,智駕,智顯,娛樂,車聯網等元素構成的“第四空間”成為了汽車配套企業競相進入的領域。
華域汽車亦看到了這樣的發展趨勢,其早在2015年左右便建立了以毫米波雷達為切入點建立ADAS產品路線圖,于2016年便完成了24GHz后向毫米波雷達的功能樣件開發和77GHz前向毫米波雷達的原理樣機開發。
然而,受限于公司的國企整合帶來的海量資本支出,以及ADAS產業鏈早期的發展不均衡,華域汽車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建樹頗有些“起大早,敢晚集”的境遇。其中截至2020年公司毫米波雷達也僅在上汽旗下公司中小批量配套,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產品的量產進度也被德賽西威等國內頭部企業所領先。
不過,隨著華域汽車的資產整合開始進入尾聲和持營階段,也開始逐步發力相關領域。
半年報顯示,華域汽車報告期實現電子電器件產品營收50.14億元,同比增長103.5%,為增速最快的五大業務群之一,但該部分業務仍出現0.33億的歸母凈利虧損。
而從半年報披露的智能汽車相關進展來看,公司子公司延鋒內飾發布最新智能座艙模型XiM23s,其中部分新技術產品獲得上汽乘用車、上汽通用、奇瑞、賽力斯等客戶定點;毫米波雷達實現對蔚來、奇瑞、上汽乘用車、上汽通用五菱等客戶車型供貨;驅動電機產品為通用全球電動車平臺BEV3、上汽乘用車部分車型等配套,800V高壓驅動電機產品也即將量產。
“電子電器件板塊的虧損主要系其中占比較大的電驅動相關業務仍處于投入期所致。”,公司在近日的業績交流中指出:“華域汽車電子分公司穩步推進純固態激光雷達的合作和研發,正與整車客戶開展針對具體應用場景的協同研究、測試,努力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整體解決方案。”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