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募基金行業內再度出現一波降費小高峰,數十家公募基金公司集體發布最新降費公告,新增降費基金數量達百余只。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20日,目前公募基金行業內宣布降費的公司數量已超過100家,降費基金數量突破2800只。今年二季度末非貨規模超千億元的公募基金公司中,接近九成已完成降費。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發現,自7月8日首批宣布降費的公募基金誕生以來,調低管理費、托管費浪潮持續進行,降費浪潮也正逐漸從降低管理費、托管費向著降低傭金費等更深層費用演進。
新增百余只降費基金
降費浪潮持續進行中。近日,公募降費再迎小高峰,8月17日-8月20日期間,長城基金、安信基金、東方阿爾法基金、萬家基金、新華基金、圓信永豐基金、中海基金等超過20家公募基金公司集體發布調低旗下部分產品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的公告,新加入降費陣營的產品數量超過百只。
相關公告顯示,原管理費率超過1.2%的產品最新管理費率一律調低至1.2%;原托管費率超過0.2%的產品最新托管費率一律調低至0.2%。上述新宣布降費的基金中,多只基金原管理費率為1.5%,原托管費率為0.25%,此次調降意味著兩大費率相較以前降幅均達到20%。
據不完全統計,自7月8日首批宣布降費的基金出現以來,截至8月20日,國內宣布降低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的公募基金公司已超過100家,降費產品數量合計突破2800只,多為主動權益類產品。2023年二季度末非貨幣型基金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的公募基金公司中,接近九成公司已完成降費動作。此前,曾有消息稱,大中型公募基金公司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調降工作將于8月底完成,從目前降費完成情況和近期基金公司扎堆推進降費事宜來看,8月底前或有望看到兩大費率調降工作的初步完成。
降費浪潮向縱深化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降費浪潮雖起源于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的調低,但隨著降費浪潮的不斷推進,當前正呈現出縱深化發展態勢。不少公募基金公司在降低管理費率、托管費率的同時,也開始向著調低贖回費率、銷售服務費率、交易傭金費率、銷售尾隨傭金費率等方向蔓延;降費產品也逐步從主動權益類基金擴展至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等。
日前,華南某大型公募基金公司曾發布公告稱,擬召開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某基金調整贖回費率的議案,縮短了免贖回費率的持有時間要求,對持有A類基金份額超過30天的投資者免收贖回費。而此前只有持A類基金份額超過6個月的投資者方可免收贖回費。
8月19日,滬上某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公告稱,自8月22日起,降低旗下某債券型基金D類份額的銷售服務費率,銷售服務費年費率由0.38%調整為0.01%,降幅超過90%。
北京某大中型公募基金公司繼成為首批降費公募基金公司,調低旗下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后,也曾發布旗下某債券型基金降費公告,該債基產品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的降幅更是超過30%。
交易傭金費用層面,據業內人士透露,公募基金交易傭金下調的相關工作或將于2023年年底前完成。對于銷售尾隨費用,公募基金公司將研究對不同類型基金產品設置差異化的尾隨傭金支付比例上限,并大力發展買方投顧模式。
降費或是大勢所趨
對于此次降費浪潮,不少公募基金人士表示,降費確實是大勢所趨,參照海外公募基金行業發展歷程,基金行業的不斷發展成熟往往會伴隨著費率的調低。
那么,此次降費主要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就對投資者的影響層面而言,降費主要是能夠降低投資者基金交易成本,就減少投資者成本而言,下調費率應該算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在今年權益市場賺錢難度有所加大的情況下,降低費率或是一種主動讓利投資人的行為。
在對公司產生的影響層面,華南多家公募基金公司表示,管理費率直接影響基金公司收入,托管費率則更多是影響基金托管銀行或券商機構的收入。通常而言,管理費收入是由基金管理公司、基金銷售機構、基金經理等多方分成。因此,降費后,相關主體收入可能會發生一定變化。
整體來說,他們認為,調低費率主要是影響基金公司營業收入,目前公司內部尚未發生太大的變化,或許在年終結算和年終獎發放時會有所體現。不過,也有公募基金公司表示,倘若基金規模能維持增長態勢,通過規模增長覆蓋費率下跌對收入產生的影響,那調低費率對公司收入的影響也不大,這或許是對投資者、基金公司都較好的狀態。加上后續的交易傭金費率下調,公募基金公司所受影響應該較為可控。
某業內人士則認為,降費其實應該被視為一個引子,背后更為重要的應是促使公募基金公司扭轉此前的“基金公司賺錢,基民不賺錢”現象,真正為投資者創造利益。降低費率,是減少基金公司過去對費率收入依賴的一條路徑,但后續還需要從考核機制等多個層面推出配套措施才可能更有效實現這一最終目標。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