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午12點,國內某知名男子組合的演唱會西安站門票開搶。早已蹲守在手機前準備第一時間開搶的“觀演”達人蘇欣,在逾650萬人預約的激烈競爭之中,最終還是未搶到這張期待已久的門票。“我還找了好幾個朋友幫忙,其中兩個卡在支付頁面,其他幾個連頁面都沒能打開。”蘇欣說道。
演唱會搶票火熱,是今年以來全國演出市場強勢反彈的一個縮影。業內人士認為,一場場演唱會掀起的熱浪席卷多個行業,“演出經濟”對當地文旅產業發展的杠桿效應、溢出效應日益凸顯,成為打造城市新流量的密碼。
呈現供需兩旺態勢
今年以來,演出市場強勢復蘇,呈現供需兩旺態勢。
這一點從數據可以得到印證。7月6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23上半年全國演出市場簡報》顯示,上半年,全國演出市場延續上行趨勢,供給需求旺盛,市場活躍。上半年,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19.33萬場,同比增長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億元,同比增長673.49%;觀眾人數6223.66萬人次,同比增長超10倍。
暑期到來進一步推動演唱會市場活躍度上升。燈塔專業版最新數據顯示,6月至今,全國演唱會銷售收入高達13.07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無論是觀眾觀演需求,還是積壓的演出項目都得到集中釋放。政府對文化演出產業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市場主體活躍度持續提高,均為演唱會市場復蘇和發展提供了支撐。
伴隨演出市場強勢復蘇,演唱會“一票難求”情況頻頻出現。專家認為,要走出演唱會“一票難求”怪圈,應強化技術倫理,不給搶票軟件“插足”空間,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管和依法打擊力度。
拉動消費效果突出
“演出市場活躍會帶動線下消費繁榮,比如餐飲、酒旅等,人流聚集會帶動當地很多產業發展。”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說。
以上述演唱會為例,攜程數據顯示,該演唱會帶動8月5日至8月6日西安酒店整體搜索量增長超800%。
為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一場場演唱會背后承載的是上萬人的衣食住行,“演出經濟”對當地文旅產業發展的杠桿效應、溢出效應日益明顯。
《簡報》認為,演唱會、音樂節熱度飆升,拉動消費效果突出。跨城觀演成為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的主要消費趨勢。在五月天等知名歌手北京演唱會的觀眾中,跨城觀演比例均超40%,一季度開售的周杰倫呼和浩特演唱會跨城購票觀眾比例超70%,凸顯該類演出對文旅消費的拉動作用。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表示,演唱會一方面能通過帶動餐飲、住宿、交通、文旅等行業,為舉辦城市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知名度、展現城市良好的營商環境等,為舉辦城市后續吸引更多游客旅游,甚至為招攬投資打下基礎。
讓“流量”變“留量”
為了讓“流量”變“留量”,持續拉動消費,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不少地方紛紛以城市休閑和“微度假”為核心打造旅游吸引物,為“演出經濟”輻射效應打下堅實基礎,對旅游目的地的綜合消費形成新的聚合。
例如,海南省三亞市6月26日發布的《三亞打造國際旅游勝地促進文旅消費行動若干措施》明確,以“活動”為引擎,引導市場主體圍繞演唱會、電音節、電競節、藝術節等各類主題,舉辦高質量大型旅游文化活動。
河南省5月22日發布的《關于印發進一步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加強宣傳推廣,優化審批管理,支持熱門旅游景區舉辦音樂節、實景演藝、露營大會、專題展覽等活動。
中銀證券認為,各類演藝演出活動的舉辦將顯著帶動演出票房之外的交通、住宿、餐飲等綜合消費。看好業績兌現確定性強、受暑期等假期出行催化的景區演藝行業相關公司。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