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定于2023年7月25日發行國家寶藏(文明曙光)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5枚,其中金質紀念幣2枚,銀質紀念幣3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國家寶藏(文明曙光)金銀紀念幣以紀念幣為基礎、以出土文物為表現,分別選取史前新石器時期的紅山文化玉龍、良渚文化玉鉞、仰韶文化陶鷹鼎、大汶口文化白陶鬶和龍山文化蟠龍盤為幣面主體圖案,講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展現我國先民走向文明的關鍵進程。 15克圓形金質紀念幣(玉龍) 
該枚圓形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玉龍造型,襯以紅山文化相關紋飾,并刊“國家寶藏·玉龍”字樣及面額,該幣含純金15克,直徑27毫米,面額200元,成色99.9%,最大發行量5000枚,背面采用鏡面底面,主圖案采用激光噴砂和彩噴工藝,中文字樣和面額采用噴砂工藝。 紅山文化以西遼河流域為中心,年代距今約6000至5000年,出現大規模的中心聚落、構造宏偉的(壇、廟)禮儀祭祀遺跡、眾多精美的通神玉器,此件玉龍出自內蒙古翁牛特旗賽沁塔拉嘎查,現收藏于國家博物館。 3克圓形金質紀念幣(玉鉞) 
該枚圓形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玉鉞造型,襯以良渚文化相關紋飾,并刊“國家寶藏·玉鉞”字樣及面額,含純金3克,直徑18毫米,面額50元,成色99.9%,最大發行量10000枚,背面采用鏡面底面,主圖案采用激光雕刻、冷琺瑯和彩噴工藝,中文字樣采用噴砂工藝,面額采用噴砂工藝。 良渚文化地處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年代距今約5300至4300年,以發達的稻作農業、大型營建工程(都邑性城址、祭壇、水利設施等)、精美的陶器、事神玉器、象牙權杖、絲麻織物及刻劃符號為特征,廣大區域內具有共同的精神信仰、經濟形態和統一的社會管理、資源調配模式,形成了最初的“王權國家”,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此鉞出土于浙江杭州良渚遺址,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15克圓形銀質紀念幣(陶鷹鼎) 
該枚圓形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陶鷹鼎造型,襯以仰韶文化相關紋飾,并刊“國家寶藏·陶鷹鼎”字樣及面額,含純銀15克,直徑33毫米,面額5元,成色99.9%,最大發行量20000枚,背面采用鏡面底面,主圖案采用多層次噴砂、光變鱗彩和彩噴工藝,中文字樣采用噴砂工藝,面額采用做亮工藝。 仰韶文化發展于黃河中游中原地區,年代距今約7000至5000年,以彩陶為最顯著特征,是中國考古史上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的遠古文化體系。距今6000年左右,隨著仰韶彩陶擴散,中國東部廣大地區聯結在“早期中國文化圈”內(考古學家稱為“重瓣花朵”格局),開啟了第一次文化大交流。此鼎出土于陜西華縣太平莊,現收藏于國家博物館。 15克圓形銀質紀念幣(白陶鬶) 
該枚圓形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白陶鬶造型,襯以大汶口文化相關紋飾,并刊“國家寶藏·白陶鬶”字樣及面額,含純銀15克,直徑33毫米,面額5元,成色99.9%,最大發行量20000枚,背面采用鏡面底面,主圖案采用多層次噴砂、光變鱗彩和彩噴工藝,中文字樣和面額采用噴砂工藝。 大汶口文化主要活動于黃河下游山東地區,年代距今約6500至4500年,出土精美的陶器(薄胎磨光高柄黑陶杯、獸形提梁陶器等)、玉器和象牙制品,剔地透雕、鑲嵌技術趨于成熟,代表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骨工藝最高水平。大汶口文化晚期社會分化顯著,原始信仰發展,精神生活逐漸豐富,建筑、制陶、紡織等技術進步,已經具備了“地域國家”特征。此鬶出土于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現收藏于國家博物館。 15克圓形銀質紀念幣(蟠龍盤) 
該枚圓形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蟠龍盤造型,并刊“國家寶藏·蟠龍盤”字樣及面額,含純銀15克,直徑33毫米,面額5元,成色99.9%,最大發行量20000枚,背面采用噴砂底面,主圖案采用做亮、多層次噴砂和光變鱗彩工藝,中文字樣和面額采用做亮工藝。 龍山文化陶寺類型距今約4300至3900年,考古發現規模龐大的城址、氣勢恢宏的宮殿、最早的“觀象授時”建筑等,出土土鼓、鼉鼓、特磬、玉器、銅鈴、彩繪木器等禮制文物,各方文化因素在此匯聚,王朝雛形初顯,開啟了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中國古代歷史格局,有學者認為即“堯都平陽”所在。此盤內壁繪蟠龍圖案,鱷首蛇身,口銜嘉禾,為迄今發現最早的彩繪龍形象。該枚銀質紀念幣蟠龍盤出土于山西臨汾陶寺村遺址,現收藏于山西博物院。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六字刀”幣,到如今鑲嵌著彩色寶石的異形幣,紀念幣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貨幣文化符號,紀念幣鑄造工藝也隨之不斷精進,從沖壓、鑲嵌、鍍金、鍍銀到噴砂,造幣工藝已成為增進貴金屬紀念幣“顏值”的重要方式,也成為衡量幣種收藏價值的關鍵因素之一。此次發行的國家寶藏(文明曙光)金銀紀念幣,無論從題材到工藝,皆有珠聯“幣”合的深意,加之發行量較小的特點,更是值得期待!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